各中小学、教师进修学校:
现将《北京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转发你们,请各学校按照通知要求抓好落实。
一是高度重视。各学校要按照《通知》要求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有关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确保体育工作开展安全平稳。
二是加强培训。体育教研组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加强体育教研员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如何开展体育教学的培训,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督促,确保体育教学取得实效。
三是抓好教学。按照教师进修学校体育教研组提出的体育教学要求,抓好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保持学生间的安全距离,开展适量的体育锻炼和活动,确保学生体质得到逐步恢复和提升。
附件:北京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
海淀区教委体育和健康教育科
2020年5月28日
附件:
北京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领导小组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
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
各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满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需求,确保师生安全,根据《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厅函„2020‟12号)和《中小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修订版)》,结合本市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整体部署,现就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学校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教育途径。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和目标是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积极有序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对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免疫力、疏导心理焦虑,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良好体育卫生习惯,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各区、各学校要充分发挥体育在抗击疫情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开展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学校体育工作。
二、坚持把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首位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最新精神,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为师生配备好参加体育活动所需的必要防疫物资,在课前课后及时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进行适度消毒,合理安排使用运动器材,避免交叉使用。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的前提下,安全、有序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合理安排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帮助学生调整状态,以健康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学习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三、科学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要充分研判学校体育工作所面临风险的基础上,坚持“一校一策”,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不能随意停止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各学校要统筹好体育课、大课间、课外体育锻炼以及居家体育锻炼安排,确保学生每天完成至少一小时体育锻炼。根据《中小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修订版)》及相关要求,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在确保安全间隔距离的前提下,可不佩戴口罩;参加体育运动时不得佩戴N95口罩。如遇突发情况,按照学校的应急工作预案处理。
四、坚持精准施策,满足学生锻炼需求
(一)合理使用运动场地,避免学生聚集
安排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时,必须把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安排各项体育活动时要做到“人员错峰”、“场地均衡”,杜绝各种人员聚集情况发生。体育锻炼原则上在室外进行;室外场地不足、确需使用室内场馆时,要按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做好室内场馆的消毒和通风,要控制好室内场馆的锻炼学生人数和使用率。学校要根据场地情况,合理设置锻炼区域,并做出便于学生识别的标记,组织学生在规定的区域内锻炼。学校要统筹安排锻炼场地,确保锻炼期间学生前后左右的间隔均不低于1.5米。场地空间不足的学校要分时段、分区域、分批次开展体育活动,避免同一时段参加体育锻炼的班级和人数过多。暂停大型聚集性活动和运动会,鼓励学校开展网络远程学生体育“云”竞赛和“云”上运动会。
(二)科学控制运动强度,合理安排练习密度
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育锻炼安排必须遵循因人而异、分类指导、循序渐进、负荷适宜的原则。严禁开展“一刀切式”的高强度、大负荷锻炼。学校要通过家长告知书、学生体检报告等多种途径,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学校和教师对不适宜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要为免体学生和临时伤病学生安排适宜的活动。教师要科学制定锻炼计划,锻炼前,要带领学生做好准备活动,锻炼后,要带领学生做好整理和放松活动。开学初期,要多采用低强度、适宜练习密度的恢复性练习,并密切关注学生锻炼时的状态。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学生的靶心率控制在120—150次/分钟之间。
(三)调整教学要求,避免学生互相接触和交叉使用体育器材
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必须符合疫情防控要求。教学中所有环节均须采用散点式组织,禁止密集队形,避免学生面对面站立和互动、合作;教师指导学生时,应选择合理的位置,与最近学生的距离不少于1.5米,减少接触式的保护与帮助;学校要明确指定各个班级上下体育课的行进路线,教师要提醒学生集合、活动和练习的站位距离。有条件的学校,要在场地上设置标志点,便于教师提醒,学生参照。学校要对延期开学期间学生居家体育学习情况进行摸底和诊断,在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教学起点,做好复课后体育教学与居家体育学习衔接。要选用互动性少、安全性高的教学内容,不选择身体直接对抗和接触的运动项目,多安排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学内容和练习方式。体能锻炼以克服自身体重、使用简单器材为主练习的方式,避免学生在同一节课共用或交换使用体育器材。鼓励学生自带跳绳、毽子等便携器材。
(四)避免学生高温时段参加室外锻炼
学校安排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时,要充分考虑天气因素,合理安排学生的锻炼时间,避免安排学生在高温时段进行室外体育锻炼。锻炼期间,鼓励学生自带饮水,适时提醒学生及时补水;锻炼结束后,要求人人洗手。遇极端天气情况,要根据学校预案,及时做出调整。
(五)创新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师生共同健康
学校要结合疫情防控实际需求,创新健康教育途径,利用多种渠道传播健康知识与理念。要加强健康教育教学实践,做好健康教育科普工作,引导学生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广大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增强健康教育意识,促进师生共同健康。
五、做好家校协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学生要根据老师的要求,主动进行锻炼,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家长要主动承担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及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情况,主动与学校沟通孩子的健康状况,不隐瞒孩子的疾病,坚决杜绝学生带病参加体育锻炼。居家体育锻炼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状态,确保安全。学校要科学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合理布置家庭体育作业,并及时向学生家长通报相关情况,主动排查各种安全隐患,确保体育锻炼安全、有序进行。
六、细化工作要求,压实主体责任
各区教委和教研部门要结合文件要求,科学制定本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各学校开展好各项体育工作。各学校要制定学生体育锻炼实施细则,指导学生科学、安全、有序、高效地参加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