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教研员张鹤指导我校初中数学组教研

作者: 时间:2015-05-27

孟威老师主持活动

初一备课组长汇报

初二备课组长汇报

初三备课组长汇报

张鹤老师点评

张校长讲话

5月26日,海淀区教研员张鹤莅临我校指导初中数学组教研活动。我校副校长张继军,校长助理、中学德育处主任杨磊出席活动,全体初中数学教师和部分高中数学教师一起参加了活动。活动由初中数学教研组长孟威主持。

首先,孟威从教研组课题情况介绍、各备课组长交流、专家点评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此次活动的流程,明确了本学期初中数学组的研究课题是《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并从课题的研究背景、课题内涵的界定以及围绕课题开展的活动等方面对初中数学教研组学法指导进行了详细的汇报。

初一备课组长张凤娇对初一年级子课题《动手操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汇报。几何学习的第一阶段,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摆、动手折、动手画的能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用好摆折画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图形间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掌握归纳和概括的方法,使学生看到疑问,激发兴趣和好奇心,在动手中学习。

初二备课组长王黎力结合王月华老师的《矩形的判定》和王莹老师《菱形的判定》两节几何课堂,分享交流了初二备课组的心得体会,并作如下反思:一、重难点重要还是目标重要,什么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二、在教学设计中要先定目标后找题,教学环节中提高课堂效率;三、引入环节的过程中注重旧知识复习的有效性,问题的设计避免平铺直叙;四、探究环节注重知识的有效迁移;五、例题环节注重台阶搭建恰到好处。

初三备课组长宋柏允针对初三年级子课题《中考教学中解题教学探索》进行了课题汇报。宋老师先介绍了初三年级各层针对几何问题研究到侧重点以及对教学研究的参考文献,进而呈现出了解决几何问题一般操作步骤:从已知条件——条件生长——化归图形——解题反思,并把这些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最后从各层在这次一模考试和上学期期末各几何题的得分率对比来看,各层均在一模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这也说明了这样的研究确实有一定的效果。

张鹤针对我校教研组课题进行了总结,老师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把课题研究的内容转化为研究教学的载体,教师明白教学是怎么一回事了,自然就会教得明白。研究几何图形在于找出它的一般规律,张鹤强调研究几何基于从基本图形出发,初三的教学应侧重把思考图形、理解图形的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在对复合图形的分析过程中,应先分析图形的特征、基本图形间的联系,即关注图形的生成过程,而不是从数量上分析;之后才是对图形性质的分析,其中包括图形间的位置与数量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自己的主观性,但也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思路,对学生自身生成的东西要保存下来。张鹤鼓励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让所教知识具有生命力,在教学设计中,要把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具有“故事”性。张鹤在观摩初三的四节研究课后,肯定了其优点,建议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多让学生说说他们自身的想法,并让学生形成一种分析问题的习惯,通过多种方法的呈现,让学生不拘于具体的方法,而应该回到对图形的认识上,让学生看到一致的做法。最后,张鹤就他对几何研究的一般认识举了大量的实例,让在场的老师们对几何的认识更加具体和深刻。

张继军从四个方面对这次教研活动谈了自身的感受:一、对教学研究,作为老师应该找准问题,梳理出问题对应的核心知识和方法,从而转化成学生的学法;二、学生要学会知识,教师应想明白教师教什么,学生应学会什么,学习几何的思路方法又是什么;三、基于学法指导的研究,教师应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路;四、提倡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思维起点,善于提炼、归纳、总结知识与方法。最后,张继军对课堂中教师的作用作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对数学组的老师们给予殷切的希望。

本次教研活动为初中数学组今后的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教师们将不断地研讨,不断地再认识、再思考,并继续把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付诸实践,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让知识具有生命力,通过课堂教学“故事”情节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相信我们的教学质量将更上一层楼!

(初三数学组 宋宗伟)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