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小学数学教研组开展“一师一优”课听评课活动,二年级佟欣老师执教了一节《分一分》,教研组长杨青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节课,佟欣老师让学生帮助小猴解决3个问题,问题1:以连环画的形式创设了小猴分桃子的情景,通过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在各种分法中,突出“每份一样多”,就是平均分,帮助学生建立“得到的一样多”与“平均分”的等价性。问题2:通过分萝卜,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分几次把萝卜分完,每次分几根萝卜都可以不同,但只要每次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能确保它们最终分到的萝卜一样多。问题3,借助解决分骨头问题,学习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平均会的过程与结果。
课后,教研组长杨青老师和大家一起进行评课,杨老师肯定了这节课佟欣老师的语言简练、环节清晰,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这节课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环节通过分4个桃子,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第二个环节是核心活动,把12根萝卜分给3只小兔。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孩子动手分完之后,展示孩子们不同的分法,说一说同伴是怎样平均分的。集中反馈(1,1,1)同样多(1,1,1)同样多(1,1,1)同样多(1,1,1)同样多(4,4,4)同样多,深刻体会到结果同样多的原因是每次分的同样多。再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分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3,1)(1,3)这种分法时放慢脚步,稍作停留,这是平均分吗?因为这儿有可能有些学生认为不是平均分,因为先“3”后“1",不一样多。总之,平均分不仅仅要关注结果,还要关注分的过程,这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建立每次分的与结果的联系。第三个环节深化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把15根骨头换成14根平均分给3只小猴,14根萝卜平均分给5只小兔。(2,1)(2,1)(2,1)(2,1)(2)和(2)(2)(2)(2)(2)剩2,让孩子们辨析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分。
此次听评课活动老师们都积极参与、发表意见,老师们各有所获,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也对今后工作有了新的领悟。
学生动手分一分

老师布置课堂活动

老师们进行评课

程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