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组阅读研究策略

作者: 时间:2015-03-25

高三语文组阅读研究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并且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今年的语文高考加大了阅读的篇幅,不再分大小阅读,现代文阅读总量与往年相比将翻番,增加1500字到2000字。突然增加这么多,现阶段高三学生肯定一时不能适应。为此,我们高三语文备课组认真研究“课标”和“说明”,比较今年“说明”与去年“说明”的不同点,研究对策,思考方法。

以往阅读讲究整体阅读、精读,而现在所给的文章篇幅都比较长,再用以往的方法,将可能读不完材料,做不完题目。因此,我们三位老师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跳读和略读,给学生介绍几种不同的速读方法,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如说明性文段、议论性文段、描述性段落、连接性段落,在略读时,让学生对所读材料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还可以利用段落的结构和空位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提高阅读效率,在文章中,开头和结尾的几段常常包含了大部分重要信息,而中间的段落则是些细节,所以让学生抓住不同文体的特点,在略读时,集中看开头和结尾的一些段落,那就可以快速掌握文章的信息了。

同时,我们在训练过程中还进行限时强化训练。单篇文章的单项限时训练,非写作部分的综合限时训练,完整试卷的限时训练。甚至让学生自己掐时计算完成训练的时间,当然不仅要快,还要提高正确率。

最后,我们还针对阅读材料特点,进行有明确指向的速读训练。阅读论述类文本,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教学,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

题目绝大多数来自海淀区的模拟题和北京市的高考题,经过近一个月的训练,大多数学生的答题速读快了,答题也有明确的指向性,不会写出不知所云的答案了。

当然,高考题型目前我们也无法预知,我们只能做好学生的基础训练,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虞昌华供稿)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