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古韵,一课多得

作者: 时间:2015-03-18

寓言《矛和盾----随笔还原》小学语文骨干展示课

2015年3月18日上午第一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王宇,于六(6)班为大家呈现了一堂古韵十足的寓言探究课,《矛和盾----随笔还原》。教研组长王君老师及听课教师近20名,其他学科的青年教师也积极听课学习,互相进益。

一、课堂可圈可点——

(一)古韵浓郁,文学气足;字词巧译,灵活多变

随着古香古色的画轴渐渐铺陈开来,让学生速读“守株待兔、郑人买履、如虎添翼、知子莫若父……”抛出“你可知这些和此文有何关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片刻后,一女生反问道“莫非这些都出自韩非之笔。”王老师顺势点头肯定后,巧妙引出作者生平。韩非的各种名号令学生叹为观止。便浑然天成地出示课题。整则寓言寥寥几字,但要读懂并非易事。王老师抓住了“鬻”(当卖讲)字,利用甲骨的衍生,让学生理解其意;“誉”之矛盾,出示近二十个关于誉字的词汇,让学生学会借助组词猜测其意;莫、弗等字,靠的是感悟体味;“或”曰,主要在于区分古今异同。这样一来,自食而得的学生兴趣盎然,水到渠成。

(二)辩得寓意,循序渐进;埙曲烘托,带生入境

“盾之固莫能陷,矛之利无不陷。”男女生对读,寻找此语间的“矛盾”之所在。小组讨论,其句犯忌在何处。达到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领悟到事物的相对性。从而知道说话做事要三思后行,否则难以自圆其说的寓意。义通文顺后,配乐品读,相互评议回味。再自修自酌,最终达到“切实会意,摇头之境。”

(三)由此及彼,一课多得;高段课堂,随笔顿呈

此文是关乎“说得不负责任”,再拓《曾子杀彘》一文,同时出自韩非之手,偏偏讲得是“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学生争相试译,文言之法略通七八,自是喜悦。 分工扩写,还原此文。一写矛盾出处(有写:话说此人姓甚名谁,原是久经沙场之武将……)培养学生大胆创想;.二誉矛盾如何精美绝伦,大显神威,修炼文笔的精道(有写:却看这矛柄上盘龙刻凤,柄长三米不足两米有余……);三点旁观者质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纰漏所在,悟理自省顺理成章。当即诵读,文采不俗。

“以生为本,激发学情”是王老师的设计主旨。课终,她出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欲速则不达”的韩非警句,三两言语略述其坎坷身世,鼓励学生走近韩非,深度了解大家,使一课多得成为现实。

二、憾笔待进之处——

1)仍有牵引之痕,手脚放开的程度还可加大。也恐时间之故学生畅言不尽之感。

2)节奏前稳后凑,把控有失。但在前期读得充裕,势必导致于此,有待探讨,看可在哪个环节微调一下。

3)随笔时间欠充,学生未能一一展示有些意犹未尽。随间巡视,学生都还欲罢不能,可否课后再给机会,让他们再度补充,完善随笔,以此为建。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2015年3月18日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