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赴斯洛文尼亚游学反思(一)

作者: 时间:2014-12-25

12月12日凌晨,我和3位同学在常务副校长王彤和英语老师杨健雅的带领下登上了前往巴黎的飞机并转机至斯洛文尼亚,经过20余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我们于当地时间12日13时左右到达了斯国首都卢布尔雅那,开始了我们为期约为一周的游学交流。

一出机场,我便被当地清新的空气和晴朗的天空所吸引,这对我们一群北京人来说可是多时不遇的稀景了。卢布尔雅那靠近亚得里亚海,位于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气候的交界处。地理课诚不欺我也,这里冬季温和湿润,空气既不像北京那般冻人心肺也不似北京那样的干燥,还夹杂着些许青草和泥土的芳香。我眺望四周,犹如陷入绿色的海洋,茵茵淡绿草,行行墨绿树;搭上去往学校的汽车,两道高耸的常青植物夹道欢送我们。沿路上大片大片的草场映入眼帘,时不时还能发现有先进的农业机械立于其间,实在是让人惊叹。好一个绿色的王国!事实上,斯洛文尼亚的确是实至名归的绿色之国,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49.7%,国内有5593km²的草地,363km²的果园以及216km²的葡萄园。跟中国比起来似乎嫌少,但人家共国土总面积只有20万出头,只相当于河北加上整个北京的面积。

随后的周末,在参观完马里博尔这座城市后我相继游览了这里较为著名的雪山、布莱德湖和举世闻名的波斯托伊那溶洞。在那里,我充分领略到了阿尔卑斯山脉的部分胜景,山势之雄伟,雪景之壮美实在是难以言表;山上那触手可及的云彩,极为强盛的风力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布莱德湖那清澈见底的湖水、周边郁郁葱葱的树林、湖上竞相飞驶的划艇和互相嬉戏的鸭群则又有了一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也体现了斯国人民从小养成的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波斯托伊那溶洞是欧洲第二大溶洞,全长27km,是由比弗卡河的潜流对石灰岩地层长期溶蚀而成。洞内奇石林立,千姿百态,胜景颇多,让人目不暇接,蔚为奇观。洞内套洞,有隧道相连,形成一条奇伟的山洞长廊。途中有一处巨大的空洞,形似一巍峨宫殿。洞内音响效果极好,人们经常在此举行岩洞音乐会,要是再晚上十日八日,我们还能欣赏一出盛大的圣诞欢歌。

随后的三天便是紧张的游学生活。这三天里,我们去了马里博尔的第二中学和卢布尔雅那的一所小学。我们四个学生身着正装,一起向二所学校的学生介绍了我们北外附校的情况,现场表演了歌舞并热心回答了他们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倾听了二位校长各自对他们学校的介绍并走进他们的课堂,听了他们的2节英语课,2节全英语教学的心理课和化学课,还有1节孔子学院的中文课堂。如果说前些天来是充满对斯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惊叹的话,这三天来则充满了对那里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整个教育体制的感叹了。不管是在9年制的小学还是4年制的中学,这里都充满着浓厚的学术和外语氛围。这里的学生通常在掌握母语的情况下,会陆续学习第一和第二外语,比如这里的IB班级,学生都能适应全英语教学并能用流利的英语与老师在课上互动,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说是“打击”可能更合适一点。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很高,每天早上上课前都是他们在学校走廊的桌椅前讨论问题的身影;他们很乐意学习外语,有各种语言的语言角甚至是孔夫子教室;他们的教学理念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大部分科目的书都是向图书馆借的,所以他们很爱护自己的课本,但是笔记本上却是密密麻麻且工工整整的一大片。而且他们比我们更为成熟和稳重,他们大多在初入中学时便定下了今后的目标并有了为之努力的动力,所以课堂上当然也见不到捣乱的学生。以我的交换伙伴为例,她参加了好几个交换和考察项目,前些天还和本次其他几位交换的伙伴成功完成了一次慈善募捐。在丰富的课余生活外,她是在5分制的考评中全科目总评4.8分以上的大学霸。虽然由于一些客观条件所限,欧洲的学生的确在外语方面比我们有着更多的机会和优势,但这更激发了我及随行同学对于外语学习的积极性。或许恰如一句话所说:当一个人真正意识到差距的时候,才是他真正知道努力方向的时候。

当地时间12月18日12时左右,我们乘上了途径巴黎转乘的飞机,为本次交换项目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本次交换项目,给我在多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感谢学校能给我这次机会前往斯洛文尼亚姊妹校学习交流。这次活动让我收获颇丰,锻炼了英语口语和写作的能力,同时领略了当地人文和自然环境;也让我意识到了与全球学生相比我们之间更大的差距,让我有了更大的学习动力。我会以本次交换项目为新的起点,继续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争取更大的进步。

高一(1)班 陈鹏昊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