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江欢
6月12日上午,在海淀区教委举行了本届“世纪杯”展评课美术学科总结活动,由肖红老师和王楠老师分别从“教材研究与课堂时效性探讨”和“撰写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的利用”两方面进行培训总结。
肖红老师强调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紧密围绕教材,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年龄特征。教材上的每一幅图片每一句话都是由专家学者多年研究总结得出的,我们的课程可以有创新,但是不要完全抛弃教材。如何灵活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呢?肖老师说:“我要深度挖掘教材。挖教材就像挖井,只有深挖才能见到泉水,否则就只能挖到沙子。”如何才能深挖呢?我想首先我们要广泛收集资料,其次要学会甄别资料真伪,不要太信赖网络信息,同一个知识点要反复求证后再变成教学资源教授给学生。最后要发掘整合资料中的亮点,找出主次关系,有重点教学。挖什么?首先,挖掘文化历史背景。教材中很多内容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中认知美术、传承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这也是美术标准对我们的要求。其次要挖掘艺术作品蕴含的情感。通过看、听、说、摸等感觉系统让学生感知艺术作品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然后要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同课异构”。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教法,取得的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肖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三位老师的对《吉祥图案》一课的同课异构,不同的人有不同教授方法,展现不同的妙处。这也是最后一点:教学设计中体现的个人风格,每节课由于时间的局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传播途径。
最后肖红老师讲到我们的课堂要注重实效性。我们在课堂上与学生的谈话要指向明确,不说无用之话。课前有效收集资料,有的老师课前制作了很简单的教具,但是一节课都在用这些教具进行高效教学,而有的老师很精心的准备了很精美的教具,但在课堂上却一闪而过,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不免让人惋惜。教师要会进行有效的示范与点拨,比如《写意荷花》这一课中,老师整堂课都只是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而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探索、在玩中尽情想象,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也非常深刻。这也就是老师在基于学生心理需要进行的教学设计调控。
王楠老师细致的为我们解读了在此次赛课“撰写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与问题的解决,让我学到了很多,尤其最让我感到很难多方面展示学生的“评价与展示”环节,在这次配训中收获是最大的,首先说评价:原来我只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即学生呈现的作品),通过配训我才知道,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美术知识、掌握美术技能,以及学习的态度、情感的表达、活动的参与、美术作业等都会形成一定的效果,对于种种学习效果,老师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适时地展开评价活动,而不是在最后的几分钟给予学生片面的评价。再说学生作品的展示,王楠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很多老师精心设计的学生作品展示环节,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堂《雕塑之美》的作品展示,老师提前做了个小展示台,当学生的作品放上去后,关灯,打开手电,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作品上,展示台转动,那种光与影的结合迸发出了奇特的美感,学生在展示中真正的体验到了雕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