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师听课反思】听周曼云老师一节作文课后的思考

作者: 时间:2014-04-02

作文课堂指导,是作文教学实际中一个极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基于“作文是写出来的”这样的认识,作文课教师不作指导的有之,不痛不痒说两句的有之,读一篇范文了事的有之。当然,也有认真准备的,但更多集中在“技法指导”,貌似充分却很难触动学生的写作神经。尊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流程”,是对语文教师的作文课堂指导提出的更高要求。

4月2日上午听了海淀区高三语文教研员周曼云老师的作文课例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作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写”,更在于“思”。

本节课以首师大二附中高三的一次月考作文为例,引导学生开展作文写作,从阅读作文材料到复述材料到概括、分析材料到明确自己的观点到围绕论点展开论证,全方位地展示了如何合理地提出观点,如何合理地进行论证。周老师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首先比较了三篇例文的第一段,通过研究开头,学生很快就发现:例文一的开头概述了写作材料,但没有自己的观点;例文二的开头概述了写作材料,也有自己的观点,但观点只是简单的表层的信息整合;例文三的开头概述了写作材料,不但有自己的观点,而且对材料做了深入挖掘,并且发现了隐含在材料背后信息,将文章的立意不断提升。对于材料作文,立意是评判优劣的核心,立意偏差,前功尽弃。而材料作文必有一个最佳立意,我们要寻找的便是这最佳立意。老师让学生将三篇例文的立意进行比较,看哪篇的立意更为准确。然后让学生再反过头来阅读材料,再一次去思考所给材料的深层含义,反复对比最佳立意和材料的关系,从而慢慢理解体会文字表象背后的内涵本质,由此教会学生理性地分析、思考问题。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我发现周老师在引导学生比较,没有比较,就难以有鉴别;没有比较,就分不出优劣;没有比较,就找不出差距。在比较中学习写作,在写作中学会比较。多层次全方位的比较,进而总结出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再将此不足记录下来,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有意识的改变旧有的思维模式,学会用缜密的思维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作文教学的任务在于“教”,更在于“引”。

周老师以阅读、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我们的作文课上,大部分教师在讲作文时不论是讲理论还是分析范文,不论是讲知识还是介绍写法,一般都从正面讲,应该如何写,讲到反面的,总是笼笼统统,含含糊糊的,极不明确。以致于学生们总犯类似的写作错误。周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深刻形象地剖析例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把作文“选择角度、确定论点、围绕观点、展开论证”等环节上的问题一一修正,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改,通过对照思考、讨论,使学生对写作有一个真正明确的理性认识,整个过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使学生“善思乐写,主动参与”。

三、作文训练的关键在于“技”,更在于“积”。

“文无定法”,“教无定法”。 文学作品、优秀习作的营养犹如丝丝甘露,长期的濡染才能滋养出心灵的幼苗。作文教学不能急功近利,首要的是要让学生读。结合我校开展的阅读工程,作文教学的起始阶段,要多组织读书交流活动,深入探讨经典作品的内涵,专题讨论作品对生活、对现实的意义,能否让学生建立起作品与自身经验的联系,这些自身经验的联系能否激发起学生创作表达的潜能,这些都是作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作文的训练,关键在于大量的“积累”。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听完周老师的作文讲评课,我们要沉下心来思考:基于自己的写作教学,我们到底该如何去教,又教些什么;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些什么?

(高中 郑蔚)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