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备课组认真做好“听评课”工作

作者: 时间:2014-03-04

初一数学组本学期在做好组内互相听课评课的基础上,积极参加海淀区的培训。在听课之后,认真撰写教学反思,做好听评课活动

一、辛颖老师听评课记录

《平行线的性质》评课记录1

(一)模型的引入

杨老师从平行线的定义出发,以此为生长点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定义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定义的给出是从位置角度来刻画,又用了否定的描述,用定义去表述它的特征:不相交,就是两直线没有夹角,夹角可以用角度刻画,但在同一平面内想确定两直线有无夹角又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在操作中有一定困难。

杨老师预知了学生的困难,在学生无法通过定义来表述平行线的性质时,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两直线相交用什么来刻画的?对于两条平行线,本身没有夹角,怎样从角度来刻画呢?

这是杨老师带领学生回忆,研究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过程中,教科书中出现的三线八角模型。

两条平行线通过添加一条“截线”构造角,借此来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通过研究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所形成的不共顶点的8个角的数量关系来探寻平行线的性质。

(二)性质的处理

性质一的研究,因学生所学知识有限,也没有涉及过反证法,用已有知识去证明这一定理的成立,杨老师采取了学生自己用量角器度量角,再用几何画板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从亲身体验,直观感受体会该定理的成立。

性质二、三的处理,杨老师引导学生说点理,用已学的对顶角的性质、邻补角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一出发,证明性质二、三的成立。在证明过程中,杨老师关注学生的讲解,并激励学生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证明。 在学生讲解了思路之后,杨老师板书了定理的证明过程,彰显了老教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在教学中注重落实,值得年轻教师学习。

(三)平行线性质的作用

在本节课的结尾部分,没有停留在就题论题的层面而是,深入了挖掘了平行线性质的本质。杨老师带领学生进一步挖掘了平行线的作用——移动角的位置二不改变角的大小,在今后慢慢体会平行线的这一特殊的性质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功用。

《平行线的性质》听课记录

将新知识如何纳入学生的原有认知体系中,使得新知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这次听钱老师的课,再次学习了什么叫“温故而知新”。

(一)温习垂线的定义、性质,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是在讲解了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判定之后研究的。平行线的定义只描述了位置关系,可性质中却是用角度来刻画的,怎样能让学生把数量和位置关系搭建联系,是一个难点。钱老师非常了解学生的学情,本节课引入阶段,从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入手,回忆垂线的定义,由数量到位置,再回忆垂线的性质,由数量到两直线的垂直位置关系。钱老师抓住这一特征,引导学生研究平行线的性质。

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再作一条垂线”巧妙地问题设计,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到平行线的判定的复习。

初一学生到目前为止学过的用位置特征描述的定义,不止有垂线一种,还有前面学过的对顶角、邻补角。对顶角由定义可知性质“对顶角相等”,但反过来结论是不成立的;通过看图由位置可知邻补角,它的性质是邻补角互补,但反之,互补的角是邻补角是假命题。而垂线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则两直线垂直”反之“两直线互相垂直,则有一个角90°”。

这样看来钱老师选择了与本节课最相近的、最有可比性的知识,温习垂线的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更容易让学生通过从另一个角度再认识已学知识,探索新知。

(二)温习平行线的判定研究方法来研究平行线的性质

在平行线性质定理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回放”平行线的判定,推平行线得到判定1,有判定1推理得到判定2、3。在探索过程中遵循了两条主线。一是研究方法:“猜想—验证—证明——应用”;另一条主线遵循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在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汇中,在学生测量出现“100°”“120°”这样的错误结论时,又看出钱老师灵活应变的能力,不忘自己的主导作用,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再次明确研究对象,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平行线”,研究的是平行线的性质。

二、孙孝珍老师听评课记录:

以下是一点点个人见解:

1.钱老师很年轻,但是能感觉得到教学功底很深厚,从特殊的垂直引入到一般的情况验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觉得这点做得很好;

2.彩色纸条直接贴黑板上很新颖,也节省了板书时间,又是一份清晰的知识框图,能激发学生的认知欲,也还原知识的脉络,很有创意!

3.如果节奏再慢下来会更好,我看到每次学生回答问题钱老师有点抢答的味道,还是把时间多一点给学生好;

4.我觉得例题的设计上梯度再分明一点,例1、例2都考查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而且考察点基本一样,可以拔高一点;

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在初中教学上我还是一个新老师,钱老师好多地方都值得我去学习。

(初中部辛颖、孙孝珍供稿)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