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理科组国际班课堂教学问题研究

作者: 时间:2012-11-06

高中理科组国际班课堂教学问题研究

理科组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以国际班课例研究为目标,进一步研究“让学习发生”的具体做法;二是会考、高考辅导策略研究。我校的国际班学生较多,国际班课程多,给理科教学的课时量较少,物理、化学高一、高二每周仅有两节课,每节课只有40分钟,要完成与其它学校一样的会考任务,难度很大;另外国际班学生外语见长,往往理科基础差,没兴趣,学习习惯也不好,这也是多年来困扰理、化、生老师的一件大事。针对这个问题,从开学初到现在,理科组在国际班共听了4节公开课,分别是:

授课时间

课节

班级

课题

授课人

9月26日

(周三)

第五节

高二(3)

正确使用药物

杨继臻

9月27日

(周四)

第二节

高一(6)

匀变速直线运动

周帮红

10月11日

(周四)

第八节

高一(6)

物质分类

崔勇

10月16日

(周二)

第八节

高二(3)

实验室

物质输入细胞的方式

宋娟

9月27日、10月18日的教研活动,全组老师认真评议了每一节公开课。并认真讨论了国际班课堂教学问题。这次评课的标准仍以“让学习发生”为总指导,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每一名学生是否参与了课堂活动,看学生学到了什么,看还存在着哪些问题等,重点讨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组员们各抒己见,对国际班课堂教学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并达成了共识。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国际班学生课程多,特别是外语要求高,活动也多,不可能给理科分出很多的课外时间学习和作业,因此,国际班的课必须抓住课堂,力求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重点问题,落实每一个知识点,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显得犹为重要。

1、增加趣味性:充分利用实验、引入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的资料、让学生参与活动等。杨继臻老师的课做得比较好,她让学生准备了一些药品的说明书,上课开始就让学生读说明书,通过读学生不仅知道药物能冶病,同时也有副作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最后的学生实验,她设计了胃舒平成分的测定(这是增加的实验),贴近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2、老师要在备教法和备学生方面下功夫。设计的问题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深入浅出,让每名学生都能听得到懂。课堂练习题要直面核心知识,设计知识台阶,多角度设问,加强巩固性练习。周帮红老师的课在这方面强调的比较到位,他设计了一题多变,从不同角度解决同一问题,学生学得比较透彻。

3、让学生分组(分组不一定要分层)。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学之间通过讨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杨继臻和宋娟老师的课因为涉及实验都分了组,通过小组协作,很快得出结论。由此我们全组讨论认为,没有实验的课堂也可以尝试分组。

4、优化提问形式。提问形式还是太单一,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还不多;提问让学生要回答的部分设计的过于简单;有一些问题可以放给学生去做、去说,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杨继臻和宋娟老师的课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5、根据课堂内容,精心设学生活动。如课堂练习、5分钟小测验、自编习题等,但不管哪种练习都必须少而精,且必须直面核心知识,惠及每名同学。

6、课后作业注重巩固,难度要适中,每名同学都能完成,作业要全批全改,每一名同学的作业一个月至少写一次批语,

7、单元测试试题要面向大多数,要与会考难度一致,让学生有成就感。

8、注重尖子生的培养。尖子生对一个班的学习气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国际班学生将来也可能从事与物理、化学、生物有关的专业研究,所以要做好专业指导,注重培养这部分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关注会考,会考辅导寓于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

1、备课前,认真研究《会考考纲》要求,在每一节的教学设计中都要落实会考考点,不增加难度,不漏知识点。

2、充分利用《会考说明》题型示例,每一道题都要落实在课堂中。

3、练习要少而精,要有针对性,做完后一定要批改,个别学生面批面改。

4、练习发放要注意分散发放,密度不要太高,防止学生厌倦。

5、专题训练要突出重点、考点。

6、早一点进行综合训练,以便有机会查漏补缺,对薄弱的地方及时补救。

7、国际班的学生会考成绩很重要,必须认真对待,既要保证合格率,又要重视优秀率。

总之,经过本次研讨活动,全体组员对国际班上课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思路,组员们认为,全体理科组,特别是同一备课组齐心协力很重要,继续做好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是通过活动达成的共识。相信,经过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国际班的理科教学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