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德语课,不一样的戏剧课
供稿:德语组
今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而十月又是德国国庆月,我校高中部在十月份也随之设计了一系列的德语月活动,强化学生德语综合语言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德语国家氛围和文化。
本月12日星期五下午,我校的德语教师们于为高一、高二的学生们一起上了一堂与众不同的德语课。课程将口语课与戏剧课巧妙结合,让学生在利用德语语言解决问题与矛盾的同时,了解跨文化差异。
课堂采用全员参与,全程德语的形式,教师们也分入各组进行表演。戏剧开始前,所有教师学生围成一圈,用不同语气与语境作自我介绍,模拟一些简单的场景进行模仿,以便学生可以放松身心,进入表演状态。接着老师们向同学们讲解了三个角色和故事梗概:一批桥梁专家受到村民邀请,到村庄教授村民如何造桥,一批记者随行进行全程采访,用自己第三方的视角对时间进行分析和报道。同学们从三个角色中选择其一进行参与,不同于一般戏剧课的是,他们将被分在各自不同的教室领取任务进行排练,村民组在外教带领下练习村庄习俗和情感表达方式,专家组在刘志欣老师和唐慧敏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如何用仅有的纸、胶、剪刀、铅笔和尺子建造一架80厘米的大桥,而记者组则在廖沧龙老师的指导下明确采访任务,设计对话和采访对象,分别对桥梁专家组和村民组进行采访,收集报道的素材。他们没有固定的剧本和台词,他们需要用自己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去塑造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看似简单的戏剧表演课,实则内藏玄机。最大的困难在于,造桥专家和记者们对村庄的独特文化习俗俗毫不知情,如开始对话前需亲吻对方右肩,说话时双方必须触摸对方,结束对话时需轻拍对方以示尊重,等,为整个造桥过程造成了一些交流障碍。为了加深德语语言培训,所有物品分为阴性、阳性和中性,根据德语单词构词规则,16岁以上的女生(高二年级)只可以触摸阴性物品,如剪刀;16岁以下的女生(高一年级)只可以触摸中性物品,如纸和尺子;而男生只能触摸阳性物品,如铅笔、胶水,并且两个陌生男生之间不能直接对话,一定要通过一个女生介绍才可以开始对话,否则则需要通过洗手来洗去自身的罪孽。
最后的25分钟时间,三个组汇集到村庄,科学家们与村民们共同造桥,同时发生了两种文化的大碰撞,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感觉去了解对方的文化并逐步适应。课后,三组同学还将以自己角色的视角,解读其他两组角色,并以展报和PPT形式进行汇报。
通过这堂课,同学们不仅能锻炼德语口语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亲身体验到了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并训练通过自身的理解、领悟和沟通能力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