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教学五认真,提高教学教研有效性”系列专题培训会之一

作者: 时间:2011-09-28

9月16日,我校在二层阶梯教室召开教学“五认真”培训会。校长林卫民、副校长张继军出席会议并讲话。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校级骨干教师等参加培训会。培训会由教学处主任王静主持。

副校长张继军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在教育教学的工作职责进行详细解读,明确了本学期不同时段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具体职责。同时对教学“五认真”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各学科教师从“备、教、批、辅、考”五个环节认真对待,精心准备,上好每一堂课,科学合理布置作业,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利用考试有效检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上存在的漏洞及出现的错误,并在帮助学生查缺补漏的同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校长林卫民发表了题为“我们如何更好地管理教学教研”的讲话,从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压力进行详细剖析,分析了管理者和教师在管理和教学岗位上存在种种困惑和压力,并利用相关理论知识,结合附校具体形势,提出“创新管理思维”等解决困惑和压力的办法和措施。

林校长提出,由于推进“学校改进方案”,实施机构调整,部分同志由普通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管理者,工作性质调整使得这部分同志面临新任务和新挑战,原有知识在复杂的教学管理岗位上无效性显现,从而感受到自身知识准备不足,困惑太多,不知从何下手,进而引发巨大压力。除此以外,专业队伍发出的民主化、科学化诉求,也挑战领导和管理权威。林校长认为,“一个人做事是无效的,只有大家一起长期做才能产生效果”,因此,管理者与团队达成共识和树立宏观战略思想是很重要的。管理者要明确解决问题的指向性,事先征求团队意见,避免“自说自话”,在必要时懂得妥协,并学会用魅力而非单纯的行政指令领导其他同志。

同时,林校长也清晰地看到,由于附校自身特点、教育质地和管理气派的整合,给管理者理清思路也带来了压力。附校的教职工队伍有其特殊性,一般的教育管理理论并不适用,经验缺乏和要求过高又导致刚刚进入新角色的管理者底气不足,学校新命题的提出让管理者感到紧张。面对这种情况,管理者首先思考的应该是——“怎样做才能吸引团队眼球?”,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让自己的管理措施首先成为适合附校的,再是教育与管理的整合。其次,“教育学立场”的管理与学科教学经验之间的张力对管理者的智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由于大多数管理者只有学科教学经验,只知道让自己怎么做好经验推广,而已有的学科教学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位教师,当管理者自己的学科教学经验辐射到其他人收效甚微,或者即使成功也有“自殖民化”风险时,管理者会处于“成长的烦恼”中,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保持学科教学经验、重视现实和教育学立场之间平衡,发挥管理者智慧,缓解生存性压力和发展性压力,避免自身边缘化。

要解决以上压力,林校长提出必须要改造我们的经验,在理论框架下,将学科教学经验改造成一线教师可以把握的形式。改造经验的二个条件是把握理论和实践关怀,改造经验的三大目标是简明性、可操作和启发性,改造经验的方法和措施时案例开发和建立操作模型。林校长强调,管理者要将建构操作模型、了解模型视作生存的一种方式,将每日事务、普适性事件变成一套环环相扣的操作步骤,在此基础上形成行为文化。

林校长认为,发现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是建立管理模型的最好手段,“有效性”是调动积极性的前提,从“教育学教学论立场出发”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要求管理者要具备创新性思维,要记住“我们为附校、为教育、为学生、为团队做了点什么,留下点什么?”,建立“接着说”而不只是“照着说”或“管自说”的话语系统,从“一切为了发展”来讨论工作。教师及教育管理者应做到“基本知识标准化,基础行为规范化,教育教学讲效能”,并希望大家以此为标准规范教学及管理行为,不断完善管理及教学工作,为附校的管理教学带来新的面貌和希望。

林校长的分析实用透彻,见解鞭辟入里,给参会教师带来极大启发和帮助。整场会议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近期,学校其他学部相关主题的教学教研培训会将陆续开展。

(责任编辑/孟娜)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