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双节”将至。在感念师恩,饮酒赏月,阖家欢聚之余,手捧一杯香茗,阅读一本好书,无疑会为这个假期增添更多收获,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又是教师节了,自古以来,老师就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传承着历史与文化,沟通着现实与理想。在他们深邃的思想里,蕴含着广博的知识与做人的道理。他们用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深切的关怀构筑了一个播种文明的城堡,前人的文字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读书,感怀,让我们一同感受师恩师德。
【简介】:本书是著名作家谷斯涌为青少年读者奉献上的关于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老人传奇一生的传记故事。书中写了清朝末年、辛亥革命、长征路上、抗战年代以及解放后各个时期的徐特立,全面反映了一代革命家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破产苦读书
一百三十多年以前,清朝“光绪”丙子年(一八七七年)的冬天,徐特立,就诞生在湖南省长沙县五美乡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
这儿离洞庭湖不远,滔滔湘江流过,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本来是个物产富庶的地方;可是,在清朝那个时候,许多人生活贫困,过着挨饿受冻的日子。
徐特立四岁的时候,母亲便在贫病交迫中死去,没有过多久,姐姐出嫁。哥哥从十岁起就跟着父亲下田干农活,两个人一年忙到头,也很难养活全家。四岁的徐特立和两岁的妹妹,就由外婆领去抚养。几年后,妹妹嫁给一家姓陈的做了童养媳。
徐特立九岁进私塾读书。他有个伯祖父没有后代,徐特立十二岁时,就过继给这个伯祖父做孙子。不巧,伯祖父很快就去世了,年老的伯祖母患病瘫痪在床,无人侍候,就给刚过继来的这个小孙子娶了个童养媳,好让家里多个帮手。小小年纪的徐特立,还继续在私塾里读书。
一间昏暗的小屋子里,呆坐着十来个学童。戴老花镜的教书先生,除了摇头晃脑地把《论语》之类的古书从头到尾朗读一遍以外,别的什么也不讲解。学童们只好跟着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背诵,活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根本不知道读的是什么东西。徐特立对这种学习也不感兴趣,他认为读书太没有意思了。
不久,私塾里换了一位教书先生。他喜欢给学童们讲一些浅显易懂、切实有用的文章。一天,他教大家学习明朝杨继盛写的一篇文章。杨继盛为人正直,因为揭发奸臣严嵩的罪行,受到陷害,被捕入狱。这篇文章就是他在临刑前写的“遗嘱”。文中告诫他的儿子做人要有志气,要谦虚诚实,要光明正大。临死前的留言,字字血泪,文章写得很有感情。徐特立读着读着,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先生还给他们讲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这篇文章从生活起居、为人处世等方面,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提倡勤劳、节俭、正直、谨慎,其中有不少警句、名言,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莫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施惠无念,受恩莫忘”等等,以朴实的日常生活用语,概括了前辈积累的处世和待人接物的人生经验,对学生切实有用。这两篇文章,激发了徐特立对读书的浓厚兴趣。
【简介】在本书中,笔者凭藉如蝉之联、如珠之串的史料,记述了周恩来从蒙馆读经到南开大学深造这十多年间艰苦越折的求学生活,实录了他与十几位老师之间非同寻常的交往关系,反映了老师们为伟人素质的塑造定型而呕心沥血的全过程。老师的教诲,仿佛是给周恩来插上了理想的翅膀;老师的教诲,使周恩来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老师的教诲,赋予了他独特迷人的人格魅力。这,或许便是本书所要宣示的主旨。
【目录 】
1淮 安——运河岸边是故乡
千古名郡人杰地灵
小桥幽巷驸马故里
诗礼传家源远流长
师爷世家胥吏之后
动荡年月 大鸾降生
三位母亲第一老师
感念母恩情系故乡
2 周贤胜——胸有乾坤布衣士
家学延师启迪童蒙
精心事教别出心裁
刻苦习字挥毫有成
3 万立鋐——启迪童蒙仗严师
家道中落投奔外家
情同骨肉爱护有加
由此看来,周敦颐也就是周恩来的祖先了。这有没有根据呢?因为中国人认祖先历来有攀龙附凤的习惯。如姓周的常常要追溯到周文王、周武王,其实周文王、周武王姓姬而并不姓周,就像大禹姓姒一样,只是因国为氏。
宝桥的周氏尊周敦颐为始祖,这是有根据的。最主要的根据,就是周敦颐的曾孙周靖的墓志铭,作者是南宋嘉定的进士。此时周敦颐已被尊为理学鼻祖,一般人是不敢冒认其后代的。故而,碑文的记载也应该是可信的。周敦颐,字茂叔,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出生在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濂溪。原名悖实,因避宋英宗讳,改名敦颐。
周敦颐15岁丧父,母亲带他到开封投奔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他因舅父的荫恩为官,不是科举出身,24岁任洪州(南昌的别称)分宁县(今修水一带)主簿。周敦颐初上仕途就不同凡响。当时,分宁县有一个案件,拖了好长时间不能决断。他到任后,只传讯了一次便结案。经按察使推荐,他被调为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余)司理参军。
在南安军司理参军任上,又有一事震动官场。当时转运使王逵是个酷吏,独断专横。有一个罪犯,就案情论,不该判为死刑,王逵则非将他处死不可,手下人等没有人敢说个不字,独有周敦颐敢于谏言。王逵固执己见,毫不理会,周敦颐就将上朝用的手版交给随从,决定弃官而去,并说:“像这种样子,还可以做官吗?用随意杀人的办法来讨好上司,我可不干!”这番话传到王逵耳里,王逵醒悟了,这个罪犯总算保住了一条性命。
不久,周敦颐奉调出任郴州桂阳县令,治绩更加显著。有了好名声,推荐的人就多。接着,他担任了合州(今广东海康)通判,为官四年。当时,州内大小事情,不经周敦颐之手,下吏不敢随便处理;即使下吏勉强布置下去,百姓也不肯执行。这时,按察使赵忭前来巡察,有人向他进谗。赵忭意欲查办周敦颐。后来,周敦颐调任虔州(今赣州市)通判,知府正是赵忭。赵忭又仔细考察周敦颐的一言一行,才省悟进谗者的险恶用心。赵忭握住周敦颐的手说:“我几乎要失去你了,现在我才算真正了解你。”
熙宁初年,周敦颐升任郴州知府。不久,由赵忭和吕公著推荐,他担任广东路转运判官,兼任提点刑狱。在任上,为清理冤狱、造福百姓,他不畏劳苦视察各地,即使是瘴疠之地、险远之所,甚至穷崖绝岛、人迹罕至之处,也一个一个地走到,发现冤假错案即亲自重审,及时予以纠正。
由于长年劳累,他疾病缠身,再也不能东奔西走了。1072年,他向朝廷提希望担任知南康军,也就是州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朝廷同意了他的要求,他便在庐山莲花峰下安了家。家门前有一条溪流,发源于莲花峰,流向湓江口,沽清甘寒,沁人心脾,他就以家乡的濂溪称呼它,并以濂溪为自己的号。他在溪上筑了书堂,名为濂溪书堂,早晚读书讲学,怡然自得。
周敦颐为官30年,但生活并不富裕。他年轻时就信古好义,以名节为重,对自己要求严格。做官所得俸禄,基本上用来周济族中贫困的人和一些亲朋好友,家里也没有什么积蓄,有时甚至自己的妻儿连粥饭也供应不上。他却旷然不以为意,襟怀飘洒,雅有高趣。诚如黄庭坚所说:“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周敦颐的《爱莲说》,便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脍炙人口,“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
周敦颐生前社会名声不算大,经他的弟子程颢、特别是朱熹的宣扬,后人认为他的哲学是孔孟的真传,儒学的再起,其功绩仅次于孔孟。南宋王朝追封他为汝南伯,元朝封道国公,从祀文庙……
周敦颐的后代封侯拜相者不乏其人,像他的十三世孙周茂(字元泊,号茂庵),便是由进士功名入仕,官至左丞相,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封沂国公,赠太师。及到清朝,宝桥周氏在朝为官者不多,更多的人是游幕,也就是做师爷。科举较有成就者,有进士2人,中举者只有6人,其中有两人是周恩来的堂伯父,两人是他的从伯父。
周恩来家的这一支,在学品和人品上最突出的,当数他的高祖周元棠。周元棠字笑岩,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九月八日,卒于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初六,为周敦颐的二十九世孙。30岁以前致力于诗词古文,其后转而研究经济性理之学,著述数种。但在太平天国、捻军起义时。由于兵荒马乱而佚失,仅保留下22岁前的诗作134首,名为《海巢书屋诗稿》。此诗稿由周元棠的孙子周昂骏(周恩来的二祖父)抄录,后由周恩来的堂伯父周嵩尧等人刊印。这本诗集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研究周恩来家世的重要文献。
周元棠天赋高、诗文好,但他人致中年仍仕途不成,为了改变家境的困顿和窘迫,便到福建、浙江一带做钱谷师爷。他的师爷做得非同一般,经多年潜心研究,经济性理论著述已自成一体。
晚年,周元棠看到儿子周樵水科举屡试不中,且将身体煎熬成疾,遂决定孙子周昂骏不要再走科举之路,而是学习钱谷师爷。他不仅为孙子选定了赖以生存的职业,而且以自己的学问和为人影响了后人,因而深受子孙后代的尊敬。
从上述的家史来看,周恩来的家庭可谓诗礼传家,家学渊源,深远绵长。
自周元棠开始,宝韦占桥周氏又形成了一个小房族,名日“五十房”。
这个小房族是颇具特色的,那便是几代人都做过师爷,可谓师爷世家。关于这一点,周恩来自己也说过:“我的家庭近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
【简介】本丛书辑选名家名人回忆老师的美文,所选作品皆为被选者较经典的回忆性散文、随笔作品,字字珠玑,百读不厌,情深且意长,开卷即有益,是培养青少年感恩之心的上佳读物。
【目录】
德国哲学大家叔本华传///王国维
记辜鸿铭先生///李震瀛
关于蔡先生的回忆///陈西滢
记太炎先生学梵文事///周作人
任公梁启超///吴其昌
砖塔胡同///许钦文
来今雨轩///许钦文
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许广平
一个不倦的工作者///黎烈文
回忆鲁迅先生///靳以
鲁迅先生///唐弢
一木一石的精神///夏衍
忆恩师///夏衍
许季黻先生纪念///李霁野
悼忆许寿裳师///袁珂
回到母校去///陈衡哲
……
【书摘】
自古以来,老师就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传承着历史与文化,沟通着现实与理想。在他们深邃的思想里,蕴含着广博的知识与做人的道理,以及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
老师是一座桥梁,坚固而厚实,为学生连接起被割裂的山峦;老师是一株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学生采撷梦想和希望。他们用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深切的关怀构筑了一个播种文明的城堡,信念之火在这里焚烧着愚昧和无知,希望之光在这里点燃了真理的火焰。
本书作为“名人忆老师”系列之一种,重点挑选了一些可读性的美文汇编而成。包括:王国维、周作人、夏衍、陈衡哲、梅兰芳、吴冠中、费孝通、王蒙等名家名人回忆老师的美文。
作者:(瑞典)马悦然 著,李之义 译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09-2-1
【简介】早在1920年代,高本汉(1889—1978)就因其在中国方言和语言史领域开创性的研究工作而蜚声国际,其成果体现在构拟汉语早期的两个语言阶段:中古汉语(公元600年代)和上古汉语(公元600年前)。这种对古汉语的构拟为高本汉对公元前10世纪初的重要文献进行划时代的文字学研究开辟了道路。对古典文献的诠释、对语法的研究和对词典编纂的贡献,凸显了高本汉高深的造诣和科学的精准。为数不多的几部较为重要的语言科学和文字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其中一部分还被译成日文。他凭借雄厚的语言科学功底对中国古代青铜器断代的研究成果,也属于他的伟大科学研究成果。
高本汉没有涉足甲骨文的研究。作为瑞典人文学院的杰出成员,他为促进瑞典人文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高本汉的门生相对较少,但是全世界几代汉学家都尊崇他为学术大师。
马悦然是高本汉的得意门生,他在这部回忆录里描写了自己的老师在延雪平度过的青少年时代、始于1904年的辉煌科学研究生涯——从上中学开始,延续了七十多年。同时,我们还能看到一位勤奋科学家背后的、生活中的高本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在延雪平的青少年时代(1889—1907)
维特恩(Vattem)湖畔之城
家世
庄园主拉士和他的两个儿子
牧师女儿艾拉·哈塞尔贝和她的家族
中学
又善良又忠实的仆人
艰难岁月
知音诗人与翻译家
年轻的戏剧家
“母语之友”
学术生涯之第一步
高考
第二章 自由自在的学生(1907-1909)
第一章 在延雪平的青少年时代(1889-1907)
维特恩(Vfittem)湖畔之城
延雪平不是什么大城市,但也不是微不足道的小城市。就城市的规模而言,它排在第九位,属于瑞典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它是斯莫兰地区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是延雪平省的省会所在地。
延雪平位于维特恩湖南端,坐落在一条自然景色美丽的山谷,镶嵌在湖的南部。该城建在维特恩湖与其他两个湖即蒙克湖(Munk)和罗克湖(Rock)中间的狭长地带上,其中蒙克湖通过把城市一分为二的一条运河与维特恩湖相通。
延雪平的大动脉是贯通全城的大长街。其他各条街以此为基点通向四面八方。在东城与大长街同一个走向的,有沿着维特恩湖畔的北湖滨路,沿着蒙克湖的南湖滨路,它们通过相当多较小的街道和胡同与大长街相连。此外,在大长街与南湖滨路中间并与它们平行的还有那条狭窄、弯曲、带有中世纪风格的铁匠街。称作前城的西延雪平,除了大长街以外,主要还有教会街、巴纳尔普街、花园街、工厂街、修道院街和小教堂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