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附校招生宣传咨询会系列报道——记小学一年级招生宣传咨询活动

作者: 时间:2011-04-13

编者按:

323日和26日两场招生宣传咨询会的火爆场面之后,我校于49日在二层阶梯教室继续召开两场面向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招生宣传咨询会。两场会议现场座无虚席,场场爆满,考虑让孩子选择进入我校学习并进行报名咨询的家长人数持续增长,火热气氛继续升温。因学校实际招生人数限定,小学招生录取工作将于近期全面结束,不再接受报名。

小学一年级招生宣传咨询会分别在4月9日上午9点和下午2点进行,校长林卫民、副校长张继军均到会参加并进行宣讲。两场会议的到会家长千余名,招生办事先印制的一千多份学校简介及招生简章全部发完。小学部针对此次招生咨询会,在前期做了大量细致而充分的准备,使得整个招生宣传咨询活动得以有序进行,家长对此十分满意。

校长林卫民首先代表学校感谢家长们对北外附校的信任,祝愿孩子们在入学水平检测中考出应有的好成绩,更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如愿以偿地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的学校就读,并获得全面进步。林校长的谦和之风和良好祝愿受到全体家长的好评,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林校长从教育理论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角度,对家庭教育,对小学新生的家长如何选择学校,对如何规划孩子的未来和终身发展,与家长们进行交流。

林校长引用杜威的名言——“理论是世界上最实际的东西”, 提出“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学校办教育的一些基本观点,会有助于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的方向,帮助学校和家长解决最根本或最基本的问题”这一观点,得到与会家长的认同。

林校长结合目前我国的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精神价值的失落”,提出“我们办教育是干什么?”。他认为,教育除了具有知识性和道德性两大特征外,还有为人性这一重要特征。教育负有开发人性和潜力,革新人的天赋,扩大人的生命内涵,为人的一生奠基的任务。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最终使人具备某一具体领域的理解力,并成就在这一领域的事业。由于领域种类繁多,需要的技能多种多样,相应的课程也就丰富多彩,基础教育主要是确定某些核心的知识和素质,并加以教育和训练。最重要的知识和素质有“辨别、反应和鉴赏”这三个方面:

辨别,指在环境中辨别有意义的情境的能力,鉴别以前自己并不敏感的事情;反应,指面对情境包括以前不敏感的情境的吸引或邀请,做出应对反应的能力和倾向,即用具体的方式行动或做出有效的反应;鉴赏,指在任何给定的情境中,根据对各种规范的敏感性,判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林校长认为,接受教育的成果之一就是让学生逐渐体验到某些情境需要某些独特的反应,教育要培养学生对某个领域的规范种类的敏感性,一个受过教育的个体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个体,最大的差异在于,能够说出在一个领域内什么更好、什么更差。对任何一个人而言,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穷其一生也难窥知识的端倪。正是这种知识的开放性,必须将人成为自动化的不断学习的人,只有这样,人才能成为人,成为渴求知识的人。因此,着眼于获得功利的知识只是教育的一点点任务,拥有终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才是根本基础。

谈到这里,林校长语重心长地对家长们说:“面对孩子即将进入小学,你们的孩子已进入了生命中的另一个时期,即从幼儿走向了儿童,同时你们主持的家庭教育也从婴幼儿早期教育走向需要与学校全面配合的面向小学生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把一个学校人培养成社会人,培养成合格的、优秀的世界公民,培养成独立自主、顶天立地的‘高大的人’。教育的最大失败在于培养了一批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整合的结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一致甚至处于冲突状态,是难以取得成功的;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发挥功效,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是‘让——自我教育’发生。’自动化的不断学习的人,其重要的组成元素是,‘好奇心、兴趣、理性和超越’。好奇心是智力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爱因斯坦称之为‘神圣的好奇心’。‘神圣的好奇心’有两个障碍,一是习惯,所谓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自动化的不断学习的人,是那种始终保持着好奇心的人。二是功利心,凡事都问有没有用,没有用就不再感兴趣。有人把现在的教育看作好奇心的最大敌人。因为,现在的教育常常以有用和功利为目标,而不是鼓励和保护好奇心。好奇心可以广泛,智力兴趣必须定向。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低效的、痛苦的、难以持久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学习兴趣比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好的教学,应当抵抗教师说出结论的诱惑。直接告知学生是什么,虽然能够大大缩短学习的过程,但却失去了学生亲身体验的意义感。对于学生来说,对本质的感觉比告知本质是什么更有意义,因为兴趣就产生于这种自我感知的味道中。有纯粹的思想兴趣、学术兴趣、科学研究兴趣的人,在从事研究时只以真知为目的而不问效用;有这样的精神氛围,才能产生大思想家、大学者、大科学家。知识到真理,需要头脑的认真,需要理性的追索,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一定要追问其根据。判断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一是判断是否符合经验事实,二是推理是否合乎逻辑。人的理性能力就体现在追索真理的头脑认真中。超越性是人所特有的本质,其出发点是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必然会引向对人生意义、根据、价值的追问,要自己来为自己寻求一种人生信仰,自己来确定在世间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式。当离开学校的所有学生的血液中都融入‘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时,一个成熟的教育、一所成功的学校就显现在我们面前。”林校长入情入理的独到见解和饱含深情的真挚话语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家长,全场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林校长接着说,从这一切来看待教育时,我们就知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5年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一个2l世纪教育的纲领,非常鲜明地宣称: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人们指责乌托邦,无非是乌托邦理想总有空想或梦想的成分。但无论空想或是梦想,虽然不一定有价值,但不等于没意义,更不等于坏事。人类永远是大孩子,永远会保留一些梦想,所以总是乐此不疲地构筑一个又一个乌托邦。他引用巴金的“文学是‘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提出语文教育的目的,还有整个教育的目的,包括现代化的目的也一样,就是使人变得更美好,使人生变得更加美好。教育是为人性的美好、为学生未来美好的、幸福的生活服务。

谈到对“幸福人生“的定义,林校长动情地说:“我个人认为,幸福的人生重要的标志是: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当然,这种生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所做的事是有意义的、有益于人类的好事。”

罗素说过:“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林校长认为这一点,是中国文化、中国教育的最大缺失。他举出某位美国总统的母亲认为当总统的儿子和在地里挖土豆的儿子一样优秀的例子与中国家长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和规划进行划分这一现象作对比,证明“中国文化中对人的理想存在类的排序”。林校长风趣地说:“如果问在座家长,你希望孩子将来的生活如何,内心答案肯定是相近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大领导、大企业家和大专家,能够光宗耀祖。如果一个孩子说,将来要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家长一定会设法改变孩子这样的梦。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自己,更花大力气去设置自己的孩子。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在教育的最大罪过,莫过于总有人想要种种理由消灭幸福所需要的参差多态。”这番精辟入里的见解得到了在座家长的共鸣,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不少家长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谈到何谓“参差多态的幸福人生”,林校长提出,应当是有选择的、会选择的人生。他看到,无法选择和不会选择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最大问题。中国教育没有选择、难以有个性化发展,是因为按照中国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标准,毫不需要这种个性化的选择。他举出自己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所学校亲眼看到研究如何造飞机和如何做披萨饼的学生,甚至弱智的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去选择,并得到尊重的事实,发出“教育不仅要做伟大的事,更要用伟大的爱心去做一些小事”的感慨。他说,尽管现今的教育现状很难立即得到改变,但作为校长,仍然需要有教育理想甚至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并力求在现实教育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用伟大爱心多做一些小事情,小事情累积之后,一定会成就伟大的毕业生,包括平凡中的伟人。

为此,林校长对北外附校的办学理念做了全面梳理,提出以下四个逻辑基点:

一、人性美好与人生美好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都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

二、提供有选择的发展和升学之路,帮助学生学会选择,是基础教育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三、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学校承担着既要传授知识,更要使学生成为终生自觉学习的人的重要使命。

四、保护学生的梦,有些梦虽然没有价值,但不一定没有意义。让学生有自己的合适的爱好,不能总是从功利角度去伤害学生的快乐、幸福和自由。

在上述理论框架下的北外附校教育,有以下一系列内涵:

一、学生发展目标:外语特长、文理兼优、综合素质全面的国际化预备英才。

二、学校发展目标:成为“双复型”外语特色学校,即具有“复语复合型”(开设多种外语、培养复合型人才)外语办学特色的知名学校。

三、北外附校教育品牌建设目标:“全人教育”模式;“育人为重,育人引导教书”的工作方式;“双复型”外语办学特色;多元化升学途径;国际化办学风格。“全人教育”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帮助学生成为体魄强健、人格完善、素质全面并积极追求学业进步、有着终生学习良好习惯的“完整的人”。

四、“双复型”外语特色发展目标:中小学英语教育水平领先,为培养外交人才打下全面的文化基础;初中、高中开设双外语特色班;外语教学“小班化、全外文、沉浸式”;建立安全、可靠、多元、有效的“订单式”国外升学体系;争取政策,构建与北外大“双复型”人才培养相衔接的课程和升学体系。

五、课程发展目标:学科教研组具有强大的课程“二次开发”能力,学校有一套“复语”外语教学的校本课程体系。

六、管理体制建设目标:成为典型的学习型学校组织,建立全面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七、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团结、紧张、宽容、严谨”的校风,风清气正的校园,积极向上的氛围。秉承“外交家之摇篮”的文化传统,开设国际理解教育,形成中西相融的“和合文化”,熏陶“热爱祖国、了解国情、读懂世界、善于交流”的外交家气质。

林校长说,近几年北外附校教育的业绩有目共睹,学校全面启动了“改进方案”。“学校改进方案”分发展目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后勤保障系统五个方面,都有具体的目标和措施,方案已得到大学批准,前期工作已落实到各部门,下学期将正式启动,并就“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宿舍管理、教师待遇、复语教学、双复型方案突破”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向家长们进行了简要介绍。

最后,林校长就家庭教育这一方面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他说:“尊敬的各位家长,伴随你们的孩子进入小学,上天赐予每个人两样伟大的礼物:思想和时间。从时间来讲,离高中毕业还有十二年,十二年能做很多事情。什么是思想,海德格尔有言,思想是道路,是路的显现。做哪些事,作什么样的选择,是你们要细心研究并付诸行动的。为此,我想对家庭教育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从现在开始,要教育孩子在今后的学校生活中要拥有好朋友,在照顾自己,认真学习时还要关注朋友友谊。要求孩子要向老师学习,向同伴学习,为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付出自身最大的努力。要使孩子感觉到他不是家庭的负担而是家庭的幸福所在、父母的依靠所在,逐步让孩子明白对于家庭、对于自己他(她)应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二、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我们应该记住一点:目前的现实不是惟一的现实,因而不能构成教育的惟一要求。着眼未来的教育精神超越了目前的范围,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所以不能以家长自己的经验来设置孩子现在和未来,不能把某种价值观作为惟一的合法的价值观强迫求孩子接受。相反,教育应该鼓励学生的多元化选择,激励他们试验自己的新思想和新观念,支持他们的思想与行动不同于常规,容许他们犯错误。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地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方式。要帮助孩子选择一个能发挥最大潜能的领域,不管今后高考、出国、就业等持续不断的选择性压力有多大,一定要保护孩子的梦,只要孩子的梦想能够被实现,在以后的某一天里,你会自豪地说,我帮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选择和有意义的学校生活。一批人的如此自豪将标志着一个伟大民族的产生。

三、一个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人生一切问题的中心,是超越于其他一切问题之上的问题。关于一个人应当如何生活的知识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最高的知识。不管你们和你的孩子碰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一定要守住对人的信念、对美好东西的信念,还有为了这个信念不惜献出一切的精神,这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如果孩子有一个理想和信念,尽管孩子长大后会看到生活并不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或他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孩子可能会因此而痛苦和怀疑,但孩子绝对不会陷入虚无主义,因为他有一个‘精神的底子’。他会在痛苦的思考和怀疑之后,从原来那种幼稚的、不自觉的和谐,过渡到更高的自觉的和谐,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四、在座的家长都有受过教育的经历,但有过受教育经历不等于懂教育,更不等于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有‘戒律’的:

(1)家庭教育的主题是‘陪伴、对话、倾听、等待’,不要想起来教育就教育,很随机很随意,没有原则。

(2)家庭教育尽量避免专题说教,尤其避免以下事项:

1)不能自己心情不好、生气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尤其进行当众教育;

2)不要消极教育;

3)避免吃饭或睡觉时进行教育;

4)减少对比教育;

5)不能数罪并罚。

要记住一点,对于小学生来说,讲故事胜过讲大道理。大道理有时候等于没道理。

(3)家庭教育切不要与学校教育对着干,不要试图改变学校来适应你或你的孩子。

(4)营造尊重真理的、民主的家庭氛围,避免脾气最坏的成员说了算。

(5)不要只给孩子压力,更要给孩子魅力,父母的品格要成为孩子品格的典范,培养孩子的纯洁,培养孩子做人的节操,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信念,最终,当他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可能真正地以‘正义和进步的力量’成为高大的人,并能改造社会。

愿我的谈话带给在座的各位家长不仅只是解读学校教育,更是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的更多思考,无论你的孩子最后是否上北外附校,我都祝愿孩子健康成长,不断进步。

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点燃孩子心中的火把,照亮孩子前进的路,照亮整个世界!”

林校长高屋建瓴的思想和谦和大气的风范征服了在场所有的家长,他的话音未落,全场就响起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家长们用掌声来表达对林校长的由衷的敬佩。不少家长说:“有这样的好校长,这所学校差不了,把孩子交到这里,我们放心!”

随后,副校长张继军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对北外附校及小学部的发展历史、小学部教师基本情况、小学生培养目标、附校外语特色、小学生寄宿生活以及近年来小学部在海淀区各项评比考试中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做了详细而生动的介绍。家长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会后,不少家长仍然不愿离去,林校长和张副校长就家长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继续进行耐心地解释和回答。

直到下午5点左右,整个小学一年级招生宣传咨询活动圆满结束。录取工作将于近期完成。学校不再接受小学新生报名。

后记:

本次招生宣传活动得到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长林卫民和副校长张继军亲历亲为,全程参与。小学部主任赵玉玲、物业管理中心主任王红、招生办副主任王晓娟、校办副主任杨晓琴、小学部德育主任朱志艳、小学部教学主任孙璇、小学部教学副主任杨青、保卫科科长李文辉带领各部门工作人员及教师作了细致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心血。正是领导和教职工们的上下一心,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才使得整场招生宣传咨询等活动得以有序进行,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好评,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达到了预期效果。

这充分体现了北外附校在以校长林卫民为核心的领导团队的带领下,切实有效地稳步实施“学校改进”行动方案,教职工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学校正在朝着具有“双复型”外语特色的知名学校的发展目标稳步前进。

(责任编辑/孟娜)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