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研究】让抽象的知识具体起来——记一年级党员骨干课展示活动

作者: 时间:2021-04-16

近期,一年级各学科党员骨干教师,基于对低段学生认知特点的分析,学科核心知识与技能的提炼,研磨课堂、钻研教法,通过系列骨干精品课的展示与听评,探究如何“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让学生有所获得”,让教学指向基础能力和核心学习品质。

【语文·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中学会表达】

汤舒婷老师执教《打电话》一课。她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采取让学生参与的形式,运用动态的口语实践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这节课给了学生充足的语言实践的时间与空间,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说”的时间和自由地“说”的空间。整节课上,汤舒婷创设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各种打电话的情境中,快快乐乐互动交际,轻轻松松实践语言,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数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与思考】

   于德平老师执教《百的认识》单元整合研究课。于老师设计数数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用丰富的数学模型增加学生体验,使学生多角度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理解十进位值制;再通过给100找家的活动提升学生对计数单位关系的理解,扩充数域,发展数感;最后寻找生活中的100,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源自生活,应用于生活。

    周彦老师执教《填数游戏》,以“羊村大闯关”的游戏导入,孩子们通过尝试、探索、推理、交流完成了三道填数游戏的题目。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周老师通过让学生”说一说“、”试一试“、”做一做“、”辩一辩“等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时间和表达机会,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呈现,培养了学生的有序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张小丽老师执教《有趣的图形》。张老师首先让学生回顾旧知,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然后设计从立体图形中得到平面图形的活动——拓立体图形上的面,调动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来感知“面在体上”,帮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分类、交流、找生活中平面图形、猜猜看等游戏活动再次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在张老师的课堂中,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英语·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习得语言】

    刘倩老师执教剑桥国际少儿英语(Kid’s Box 1)Fun Time词汇课。在这堂课中,刘老师巧用情境文本,合理调配语言知识操练的分配及词汇课中自然拼读的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场景,在语境处理中着重强调听力理解,语言部分突出拼读意识,总结本单元出现频率较高的自然拼读规律,在词汇课中进行渗透。本课中的难点知识采用让学生观察,并自行总结的方式,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朱小玲老师执教剑桥国际少儿英语(Kid’s Box 1)Fun Time歌谣课。在这堂课中,朱老师聚焦单元及课时话题,以进阶式小任务,如说一说你的休闲活动、主线人物的休闲活动,学唱主线人物的休闲活动,唱一唱自己的休闲活动等串联整节课,节奏明快,层次清晰,话题及语境贴近学生生活,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即语言语用的环节,学生通过说、写创编自己的歌曲片段,学生参与度很高,实现了有所得有所用的目标。

   此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的开展,指向低段学生教法的研究,老师们致力于如何通过真实的交际场景、具体的体验活动和游戏,以及贴合生活实际的语境,理解抽象的概念,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并锻炼表达能力,最终指向所学所得。

 

                                                                                                                               (一年级部朱小玲供稿)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