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校园中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应该掌握哪些必备的预防和干预能力呢?10月15日下午,我校小学邀请北京市海淀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海淀区心理学科带头人高亚娟老师作了题为“走好儿童教育保护重要一公里,心理困境儿童的教育支持策略”的专题讲座。我校党总支书记、小学校长张继军,小学管理干部、全体小学教师参加了学习会。

高老师的讲座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如何看待儿童成长中的心理困境、儿童心理困境的分类、心理困境儿童挑战性行为的应对以及教师要学会如何在危机期间进行反应等四个方面,从理论到实例,用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具体的支持策略解开了长久以来困惑老师们的若干难题。

高老师首先提出“成长是一个连续体,直面问题,合理解决问题是发展的引擎”,教师要在理论层面对人的发展规律有清楚的认知,科学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她同时指出,困境儿童的成长经历中累积了很多日常不良刺激造成的心理创伤,老师们要给儿童心灵成长提供营养,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获得认同感和价值感。
随后,高老师将儿童心理困境分为四类:自我认同困境、人格养成困境、学业困境和人际交往困境,她列举了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不同心理困境儿童的具体表现形式,生动的解析引发了老师们的共鸣,加深了对儿童心理困境的理解。
对于课堂上有些儿童表现出的干扰其他同学学习、阻碍同学之间正常交往等挑战性行为,高老师针对这些挑战性行为分享了若干实用技巧: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家长可以和心理辅导老师之间建立起合作小组,共同关注孩子;适度给予孩子正强化的刺激,用正面肯定来引导他们规范自己的行为;给表现出挑战性行为的孩子分配不同类型的替代性任务,告诉他们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她强调,有时候一个思维方式的转换,就会换来孩子们被肯定与被爱护的安全感,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提高忍耐力。
讲座最后,高老师提出,无论理论分析多么细致,最重要的部分仍然是教师的情感投入,从孩子行为背后的故事入手,看到一个立体的人,多视角看待问题发生的原因,同时看到隐藏在问题背后孩子们渴望发展的力量。

高老师的讲座不仅理论扎实、数据详实,分析案例鞭辟入里,令人信服;她在讲座中表现出的对孩子的全纳和爱护更让参与学习的老师们感动。高老师所呈现的教学实例表明,教师就是给孩子们的成长发展搭建桥梁的人,每一个孩子都是特殊的生命个体,教师要接纳、信任、倾听并读懂他们的需求,通过这些爱的力量给孩子们成长的希望,使每一个学生都发展成心理健康、学有所长、独一无二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