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成“新宠”

作者: 时间:2022-01-14

  为加强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战略决策,共同推动劳动教育创新发展,我校的劳动教育成为了学校工作的“新宠”。我校从劳动课程、师资、场地、设施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以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劳动活动为主要载体,在校内新建劳动教育基地,利用劳动基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在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劳动教育基地建设

学校设有200平方米“华成创客中心”,满足劳动教育创作类课程需求,根据职能和功能划分区域,为学生提供制作、交流、共享知识和资源的场所。

  校园内设立1200平“AOMO ZON田园牧场”,老师带领学生除草、翻地、浇水、种菜、种果树,学农实践基地成了学生的“开心农场”。田园牧场有竹子200棵,玉米、高粱、大豆、红薯、花生、土豆,豆角等蔬菜瓜果长势喜人,牧场里饲养孔雀、羊驼、兔子等动物,田园牧场也是我校接待中外来访者的参观景点和活动交流场所。


金健园和田园牧场都设立了校园气象站,可以实现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速、土壤湿度等多种气象数据,为动植物探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时,我校积极建设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生活化

我校实施劳动教育生活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理性劳动清单,创设多样的日常生活劳动任务,设置不同的劳动岗位,岗位任务包括整理岗位、服务岗位、厨艺岗位,根据不同年级依次递增难度,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周家务清单”,设置劳动存折进行劳动记录。


劳动教育课程化

班级设置多样“服务岗”,开展劳动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是“长”字小干部,一到六年级分别给出班级基础劳动清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清洗餐盒、清扫餐余垃圾等自理服务性劳动,推进劳动课程在班级层面的实施。除此之外,六个年级在周三课后服务的时间开设班级大扫除活动,保证全员至少每周1课时的劳动教育课,营造整洁、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植物种植、动物饲养、手工制作、课题研究”为基点,开展全员参与的劳动课程。劳动课程的建设尊重学生兴趣、着眼学生发展,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劳动学习,我校在一到六年级开设了“开心小农夫”、“当代小能手”和生命科学领域课题研究的课程群,孩子们遨游在课程中,劳动出汗,收获成长。


  “开心小农夫”课程与学科课程进行融合,一年级认识校园里的动植物,二年级种植蚕豆、蘑菇,三年级养蚕,四年级种植凤仙花,五年级在学校田园牧场种植蔬菜,六年级在田园牧场饲养动物。

“当代小能手”课程主要为手工劳动,即动手又动脑,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充分体现在手工制作上,体现出不一样的精神境界。在劳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切实获得操作性、创造性体验。

生命科学研究院以小课题研究课程为主线,从“小”处着手开展研究课题如:《不同天气对孔雀行为活动的影响》《不同天气对香猪行为的分析》《噪音对羊驼的影响》《兔子的饮食喜好》《羊驼吐口水行为的研究》等,“小课题”式科学教学模式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自2019年以来,我校小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成果在海淀区金鹏科技论坛中均获得一、二、三等奖达86人次。

劳动教育活动化

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广泛调动全校教师的积极性,逐步实现“全员参与、全科融合”的实施策略。我校每学年在“五一”设立劳动周,开展主题升旗仪式、蔬菜种植班级赛、田园牧场义工招募、“铲屎官”上岗等活动,组织学生制作牧场明信片,设计围裙、草帽、环保蔬菜袋,制作劳动存折,对义工进行劳动时长的记录,并在期末开设牧场超市,小义工们凭劳动存折购物。秋收季节,利用采摘节的契机,让学生把菜带回家;成立植物栽培社团,让孩子们在丰富的劳动实践情境中开展自理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

多样评价

在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校逐步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方式。以科学合理的过程性评价提高师生、家校对劳动育人的重视程度。在不同年段分层、分类实行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包括提供任务清单,明确劳动教育“底线要求”,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设立劳动存折,及时评价学生在学校课程和活动等各类劳动教育中的实际表现,学期末,根据劳动存折、存款进行奖励;家校联动,持续有效利用线上打卡记录,以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家庭劳动过程;分层分类展开“最佳小农夫”“整理小达人”“最佳铲屎官”等家校、师生、生生即时性评价;通过“五一劳动周”活动、“种植大赛”劳动竞赛等方式,“在做中评”、“在活动中评”,颁发“劳动小能手”等荣誉称号,发挥结果评价的激励作用。


夏尔·佩潘在《自信的力量》里说: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在辛勤劳动之后亲手收获劳动成果,在汗水的结晶中找到自尊心、身份和认同感,即使被生活伤害,也可以通过劳动找回失落的信心。

   让我们从学生成长出发,打造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培育会合作、能担当、有情怀、有自信的少年。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