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召开心理讲座——“好关系带来好成绩”

作者:初一年级 时间:2023-11-28

2023年11月27日下午北外附校初一年级举办了一场心理培训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升学习成绩。本次讲座我们邀请到海淀区心理志愿服务队的刘一成老师,场讲座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讲座中,老师强调了人际关系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她为同学们介绍了四种交往模式:“指责式”、“超理智”、“讨好式”和“打岔式”。她指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减少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

此外,刘老师在培训中分享了几个实用技巧,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生们需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在交流中,要积极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信任和友好的关系。

其次,学生们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同时也要注意表达方式和方法,避免冲突和争吵。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

最后,学生们需要学会解决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在交往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老师引导学生们学会识别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案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

此次心理讲座不仅让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好关系带来好成绩”的道理。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们将会更加自信、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多的成功。


以下是同学们的心得与感受:

初一(6)班 余思成

今天在初一年级举行了心理学讲座,老师跟我们分享了如何与人相处的一些知识和原则。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以下是我的心得:

首先,我们需要良好的社交关系,让人可以获得好的心态,好的心态让人有一个好的状态,好的状态做事情更能够达成更好的结果,好的结果促进形成好的行为,好的行为有可以促进良好社交的关系形成,形成良性循环。

在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互相促进的局面。如果师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学生会喜欢信任老师,那么同时也会喜欢老师的课,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变好也可以预料,所以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带来好的成绩。

其次,怎么样才能做到达成良好的关系呢?大概分成点,第一,双方的交往应当是平等,只有平等的交往才能相互欣赏和喜欢;第二点是交往的双方也需要真诚,虚伪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友谊;第三点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在交往的过程当中要尽量做到多听少说,注意倾听对方的观点和感受,而不是只顾自己的想法,交流才能有共鸣,有利于增进互相理解;交流中要多说感受,少说对错,在交流中形成共识,比单方面的判断更有说服力。

建立良好的关系主注意三个要素,第一是自我,第二是他人,第三是情境。只有在交往当中同时兼顾自我,他人和情景才能够在对话交友的过程当中达到较好的效果,建立良好的关系。所以,生活中的相互交往,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避免出现错误的交往方式。第一是在交往的过程当中不要使用指责式的方式,这种方式,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容易伤害他人。第二,在交往当中不用刻意讨好对方,这种方式是忽视了自我的感受,不是平等的交往,不利于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第三点是不要打岔,在交往的过程当中提到什么问题不要去打岔,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同时忽视自我和他人和情景这三个要素。

通过这次讲座,我们学到了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如何以朋友和老师进行交流。如何才能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希望以后能更多的参加这种有益的讲座。


初一(7)班 王俊尧

今天,我展开了一次心理上的讲座,主题为好关系带来好成绩,这出我对”有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板块由刘老介绍了好关系如何带来好成绩,具体为好关系一好心态——好状态——→好——好成绩和沟通时不要现的四种现象,分别为指责式(喜欢指责别人),理智(爱理),讨好式(讨好他人)和打岔式在别人说话时插嘴)。从这里,我明白了怎么与人交流会让人感到十分快且有效,还有怎么达到“好这一重要过程

第二个板是好的人际关系三要素自我、他人、情境

(这三点要结合起来才可以创造好的人际关系)最后是一致式互动,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平等的互动,少说多听还有多流自身感,少说事的是非对错。

通过这次活动,我体会到了心理讲座的趣味,同时,也希望其他同学可以了解并爱上心理这门学科。

初中是美好的,在这花一样的的年华,让我们一起努力搏共同进步,成为最好的自己。


初一(8)班 冉卓然 

今天是星期一,我们利用班会的时间去参加“心理讲座”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受益极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交往次数最多的莫过于老师,家长与同学,所以人际交往也是至关重要的。与老师家长相处融合有助于我们和谐的日常生活与更好的学习成绩。“好状态,好关系带来好成绩”这个主题是十分贴切于我们的学习生活。

首先,要顾及到自我与他人,也要明白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不要太以自我为中心,也不要过度迎合别人,会对他人与自身带来不利影响。和别人沟通交往时要把握好彼此之间的分寸,不要太过张扬,也不必极度谦卑。和谐相处的第一步是学会友好交流。

其次,我们要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应该不应该。有一位志愿者云:“说有温度的话,做有态度的人。”彼此之间,不需要极其坦诚,但需要用真心换真心,真诚待人。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家人,回家要多拥抱。如果面对的是老师,即便再不喜欢,加以理解,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并伸出援助之手。真诚待人,是对和谐相处进一步的正面作用。

然后,我们了解到可以出好关系最重要的一部分。第一,少说多听,每当对方需要找人倾诉或和我们谈话时,要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不必要立即发表言论,因为这是对别人基本的尊重。第二种方法,多说感受少说评价,多说感受可以让对方知道到我们对于他/她所说的基本说下去的信心。如果只发表评价会让对方一时难以感受,不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对她/他的理解,整个气氛会变得尴尬和僵持。所以,不能只真心换真心,还要“心联心”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乐观看待生活,微笑面对,生活与学习都能取得满意的成果。

初一(9)班 孙瑞鸿

周一下午第九节课,我们初一年级聆听了刘一成老师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讲座。我感到受益匪浅,对如何与人交往这个话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讲座中,刘老师介绍了四种交往模式:“指责式”、“超理智”、“讨好式”和“打岔式”。

“指责式”是指不顾他人感受,只表达自己强烈的情绪;“超理智”则是指无论什么事情都从理性角度去分析,缺乏情感;“讨好式”则是以他人为中心,忽视自我感受;“打岔式”则比较讨人厌,比如在群里问一件事情,得到的回答却完全不符合询问的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人很偏执。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有很多,老师提到了一个观点——“喜欢老师而学习好”,意思是学生在喜欢老师的情况下,会对老师教授的科目产生兴趣,并且愿意投入学习,成绩也会逐渐提高。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六年级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很差,每天上课除了聊天就是睡觉。有一天,我们换了一位新的数学老师,这位老师对我非常温柔,让我改变了对学习的态度。她细心地教导我,使我的分数提升了不少。分数提高了,兴趣也就提高了,兴趣提高了,信心也就提高了,形成了良性循环。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尽量避免“指责式”和“打岔式”。同时也要注意他人的感受和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也能带来更美好的校园氛围。


初一10班 赵婉轩

今天,刘一成老师为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心理讲座,讲了很多,总结起来就是要积极参与、主动分享;师生要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在家庭关系中如何使用正确的沟通方式。内容翔实、生动有趣、发人深醒,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也使我获得了宝贵的收获和感悟。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理状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七年级这个阶段,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压力,如适应新的环境、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学业压力等等。那么,关注当下、调整心态、积极参与和主动分享,正在逐渐成为应对和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的“金钥匙”。

   其次,师生的良性互动循环,环环紧扣,缺一不可,既有因更有果。参与其中才能尽快融入学习状态,无私分享更能验证所学所想。长此以往,方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自信,水到渠成。

   最后,讲到了“开放式”的沟通方式,不要掉入错误沟通方式的陷阱。我感觉这里也包含了人际交往和情绪管理的一些内容,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学会沟通与合作,尤其是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保持冷静和理智,避免情绪失控,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

在这次心理讲座中,我收获很多,认识到了“积极参与”、“主动分享”的重要性,能够更加自信、冷静和成熟地面对各种挑战。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