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教育报主办的全国校长大会在河北举行,我校校长林卫民应邀在会上作了主题演讲,现将会议报道转发如下,供大家学习。
2018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特别报道——新时代学校教育:立足当下,未来可期

近千名中小学校长、教育专家齐聚2018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段写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字,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社会共识凸显出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成为了教育事业的时代命题。回答好这一命题,也成为新时代教育研讨的逻辑起点。
近日,以“迈向未来的新时代学校教育”为主题的2018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在河北崇礼召开。近千名中小学校长、教育专家共同探讨“学校教育如何向现代化转型”“新时代学校教育如何迈向未来”等话题。
关键词 1:理念变革
时代催生素质教育需求
幼升小、小升初、中高考;学位、学区、学区房……这里的每一个词,背后都弥漫着无形的硝烟。当下的教育生态,在近千名参会校长心中,郁结成一个词:焦虑。家长焦虑子女输在“起跑线”上,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学校焦虑学生的成绩,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社会评判学校最重要的标尺。
在焦虑的表象之下,实则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在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的观察中,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教育的时代属性越来越明显。“世界在变,教育怎么变?”
美国白宫发布的关于人工智能的报告称:未来10年或20年,9%到47%的工作会受到威胁,每3个月约有6%的就业机会将消失。类似的预测,也见诸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最新报告中——预计到2055年,全球经济体的有薪工作中,49%将借由改善现有科技而实现自动化,而受自动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为中国与印度。人工智能的崛起冲击了教育的内涵,同时也刷新了教育工具的范畴。
袁振国认为,这或许可以解释当下我国教育生态的焦虑现象。当前学校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未来是否会成为鸡肋?当学生走上社会时,现有的一些职业可能已经消失,当前学校教育的可为之处在哪儿?疑虑在学校和家长脑中蔓延。在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就成了必由之路。“从广度说,要拓展,要从认知能力向社会情感能力拓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主观判断)、批判性思维(独立的思考)和元认知(反思)等;从深度说,要深化,要从基本素养向核心素养深化,核心素养是以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从高度说,要提升,要从全面发展向提供适合的教育提升,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袁振国说。
对此,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志成十分认同,他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将走向课程发展未来时代,也即“核心素养时代”。“走向未来的课程政策将更加具备思想性、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关联性、实践性、创造性、社会性、个体性、人本性。”杨志成说,在国际教育领域,为应对时代发展趋势,先行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而我国也在2016年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紧跟世界教育发展潮流。2018年普通高中新修订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的出台,更是构建起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课程标准。他指出,教育从知识本位回归人本位,是当下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校长和教师亟须刷新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2:专业成长
价值引领系统管理
杨志成认为,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校长、教师的角色定位将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的时空格局将会被改写,而处于主导者和引领者角色的校长更需要与时俱进。一名校长专业能力的高低,将决定一所学校能在未来走多远,这是“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时代表达。
事实上,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务部主任郭垒看来,校长并非天生具有校长角色所需的专业能力。“与教师可以通过师范教育习得专业技能不同,校长作为一个专业化程度要求很高的职业,高校却没有相应的专业来培养。”因此,“真正的‘校长专业’,就在于校长培训机构”。他指出,从教育部2013年发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到启动校长“国培计划”,再到2017年发布的《乡村校园长“三段式”培训指南》,以校长培训的课程设置、项目分段以及培训模式的“专业化”,提升校长们的专业能力。
同时,他也强调,培训成果迁移,内化为校长自身专业能力,是校长培训的“最后一公里”。而在未来教育语境里,在不同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校长们所运用的专业能力也需“七十二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陈雨亭在论坛现场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学校层面,校长该如何进行专业领导,才能使教师能够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式教学?从她近十年来的案例研究来看,学校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校本教研与课堂教学进行同构。她认为,校长自身在教研上的领导力,是一所学校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的前提。
在管理层面,校长自身首先应成为学校内部的“效能专家”。这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北外附校校长林卫民总结出的管理经验。“导致学校组织效能低下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投入度、复杂性和诚信力。”他主张,校长管理要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制度与标准的明确、激励机制的建立、培养学校内部的“效能专家”等方法,系统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高效率的管理机制的建立,在迎接新高考的挑战时尤为重要。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徐向东认为,新高考牵一发而动全身,学校管理对策也须紧跟着调整。学校的人、财、物资源如何合理整合与优化,将会成为校长们面临的第一道难关,考验着校长们的专业能力。
此外,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鲍传友还重点强调了校长的价值引领对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校长应用价值统领学校整体工作——学校核心的价值观包含:课程体系、教学系统、管理制度、教师发展、学生活动、环境文化、对外交往,等等。”
“未来需要更多教育家型校长,而教育家型校长与名校长的不同之处,在于价值引领。”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严华银同样认为,未来教育需要的是具有情怀的校长,名校长的领航势必会推动一个区域教育生态的改变,“优质教育资源不应囿于一校之内”,这是校长专业成长的另一重境界。
关键词 3:品牌打造
特色撬动师生成长点
新时代在给校长教育理念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也将会给学校的发展路径带来挑战和机遇。
“品牌将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教育新闻网总编辑张春铭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千校一面”整齐划一的发展,而是鼓励学校特色发展。各学校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育、放大学校特色亮点,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品牌。让每所学校都出彩,让每个孩子都出彩。“从特色到品牌,这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必由路径。”
目前,不少学校在进行以素养培养为底色的育人探索过程中,成就了自身的教育特色品牌。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为例,副校长汤卫红与参会校长分享了学校“成志教育”的课题成果。“志,在于理想与抱负、意志与品质、实践与行动;成,即遵循儿童在小学六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指向从呵护兴趣到培养乐趣到激励志趣的过程和结果。”通过“成志教育”,学生的个人兴趣与社会、与祖国民族的需求相统一,这既是对学校历史文化基因的继承,也是对时代新需求的回应。
此外,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推行的“率性教育”,从尊重儿童差异出发,打破了管理和教育评价方式的完美主义;浙江省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在高考综合改革中,开发设计了160余门选修课“自助餐”,探索多元发展、人人成才的新模式;广东省深圳中学则打造了14个创新体验中心或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提供了优质平台,等等。
打造学校品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学校更像一棵树的生命有机体,而不是一个汽车配件,教育的社会进程更类似于一个社会,而不是一个工厂。”这是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的观点,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校长崔学鸿对此十分认同。他认为,学校的品牌文化构建需要面向未来进行系统性变革。崔学鸿分享了学校通过文化理念的塑造,带动集团内学校共同成长的经验。“我们将寻找校徽蕴含的学校文化基因,作为集团校治理的新切入点,系统构建集团学校文化体系。”崔学鸿介绍,通过一枚小小的校徽,打造了集团内学校“像树一样成长”的学校文化理念系统,塑造“像树一样成长”的集团学校行为文化,从而推动每一名师生的成长。
关键词 4:“互联网+”创新
技术生成发展新动力
迈向未来的新时代教育,“互联网+”是绕不开的名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永智提出,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的教育,是知识和能力的分隔;信息时代的教育体系,是走出工业社会工厂化,建构信息社会个性化的体系。
在名校分享环节,多所学校借助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东风,打造学校品牌,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领跑者”。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自建物联网重塑教学模式,以实时数据驱动学生个性化学习。校长吴蓉瑾认为,依托互联网的“云课堂”可以为学生创造随时、随地、随需的个性化学习空间。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树勋小学则通过教育信息化助力教师创新成长。校长任国权介绍,学校实行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的“互动式学习”、基于学科教学平台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打造了基于移动端无线网络环境下的“智慧课堂”、基于云技术环境下的“翻转课堂”、“互联网+”背景下的远程同步互动课堂,拓展了课程的广度深度,发展了情感教育的品牌特色。
“教育信息化,也为教育精准帮扶提供了契机。”成都市第七中学校长易国栋介绍,学校2002年就启动了东方闻道网校,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探索,为薄弱地区学校提供服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随着“互联网+教育”对学校的卷入程度不断加深,人工智能的崛起,不少校长和教师心生疑惑:在人工智能兴起的未来,学校和教师会不会消失?有人认为,由于电子学习、移动学习和其他数字技术提供了大量学习机会,学校教育没有前途。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助理刘炜则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作出回应:“学校教育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袁振国对此持乐观态度,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为个性化学习开辟了广阔前景。他指出,人工智能通过记录、分析学生学习的过程数据,发现学习特点和障碍,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使私人定制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未来教育将会是“智慧教师”和人类教师协同工作。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办公室主任秦建平认为,信息化或人工智能反映在教育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推动结果的公平。“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教育者开发的学生学习潜能测验,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运用统计技术方法,形成大数据,找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空间,再结合教学内容,就能够找到教学与发展的联结点。”
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媒体中心舆情评论总监、中教传媒智库项目负责人张以瑾同样认为,未来学校从数据意识到数据思维则是不可逆转的变革。他建议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中产生的大数据,以此为学校带来新的发展内驱力。
原创: 记者 李萍
内容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8月29日05版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
主编:齐林泉
策划:李萍
微信编辑:顾逸筠
微信号:alivesuns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