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藏湖海,腹有诗书

作者: 时间:2013-11-25

胸藏湖海,腹有诗书

——记人大附中佟世祥老师讲座

“教育越来越进步,事业越来越发展”,在林校长“建设比学识更重要”这一理念的指导下,2013年11月22日,学校请来了人大附中高级“国文教师”佟世祥,佟老师带来了一场名为《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尝试》的专题讲座。佟老师的讲座声情并茂,言语之间饱含着自己对语文教学深切而真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也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佟老师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视角也使所有的老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

佟世祥老师首先以《纪念刘和珍君》中的授课片段作为开场,“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认为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正是鲁迅先生蘸着血与泪写出来的永恒的文字。随后,佟老师列举了《红楼梦》中黛玉焚稿等例子,指出欲哭无泪、欲诉无声的悲伤是最切肤的,鲁迅先生仅用了18个字就将这种切肤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典型的鲁迅式的控诉。鲁迅先生一贯是将自己感情沉淀许久方才流露于字里行间,他的文字极少看到直抒胸臆式的呐喊和控诉。佟老师认为,鲁迅先生离我们很近,是我们离先生越来越远。鲁迅先生离生活很近,是我们离生活越来越远。

在讲座中佟老师谈到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思索与尝试,第一,充分展示学科魅力,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最终帮助学生树立学科信仰;第二,提高讲授内容的含金量,以思想学识、文学文化的魅力吸引学生,丰厚其学养,提升其品位;第三,营造课堂气氛——静、活,而非闹、死;第四,教学活动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第五,课堂语言如诗,是语言的艺术,要追求语言的磁力,讲课语言应力求文雅,力避野俗;第六,追求驳杂大气的语文课堂气象,课堂气象显现出一个语文老师的学识空间,精神规模,情感世界,拥有这一气象需要“道”高,“术”妙,道术相济大语文“杂”家;第七,追求语文课的本色,讲什么,是什么,不能讲这个,是那个,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佟老师的思索与尝试引发了我们的反思,以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现象,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于是,有人提出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类教训,教学目标是很明确的,教学内容也不用怀疑,可就是教学效果欠佳,其中重要的原因或许就是教学程序不科学、教学方法不得当。具体表现为:对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缺乏系统安排,没有科学部署,少有完整步骤,更无具体方法。由于优化教学思路和结构的意识淡薄,致使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认知、理解规律。虽然过程全面,也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成绩。面对这种困境,我们就不能不重新审视并思考“优化教学过程”“科学教学方法”这些问题了。“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创造性。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感“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要不断实践,以求深入完善。

“三尺讲台连天下,一方黑板写春秋”,这是佟老师职业人生的真实写照,佟老师犹如古拙沉朴的石头:有分量——即博学;有硬度——即执着;有棱角——即风格;有青芒——即思想。我们要努力追求,要像佟老师那样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佟世祥老师讲授的是国文课,他的心是中华心,“做有现代精神和世界眼光的国文教师”是佟老师毕生的探索和追求,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最后,教务处主任王静做总结性发言,“国文老师”通过生动的常态课堂案例,给我们上了很精彩地一课。大家要通过他对语文课堂的思索与尝试,认真研究本学科的学科魅力之所在,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更具吸引力。

郑蔚 佟欣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