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例反例和非标准正例

作者: 时间:2014-04-28

正例反例与非标准正例

--------变异理论与课堂教学讲座报道(张立新)

由我校委托的《中国教师》杂志社承接的校本培训,正在按着学校计划扎实推进。在“何为优质课堂”、“把我核心概念提高核心能力”、“做研究型教师”的基础上,4月25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从立新来我校继续讲座,高雁鸣副校长主持,全体教师参加。

用心理学理论来解释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切都是为了迁移。从立新教授就是这样简洁明了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真谛。

从教授根据马飞龙先生的变异理论解释了这样一种现象:现象图式学的所谓体验一个现象,就是把现象从其所处的情境中审辨出来并审辨到这现象与其所处的情境的联系。变异理论的理论根基来自现象图式学。现象图式学与现象学一样,都是关注人对事物的体验。不过,两种学说也有其不同之处。马飞龙等人(1997)指出,一个研究领域应该由它的研究对象来定义,而现象图式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经验,这有别于人的行为或心理状态或神经系统。

变异理论对学习的看法是:学习必须有所指向;学习内容,变异理论所指的“学习内容”是一个专用名词,并非一般从字面上的理解。它并不等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向学习的最终结果,是预先已经决定下来的。学习内容则是指向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它好像是有生命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变动;学习必须透过审辨,而审辨必须透过变易,如果我们不能审辨事物,我们便不能学习。但如果要能够从众多背景及其他事物中把某样事物审辨出来,我们便必须经历这事物的变易。

让老师们非常受益的是从教授以概念教学为例具体解读了变异理论与课堂教学。概念教学要经历五个步骤,1,聚焦概念,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如果不是一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哪个是最基础的?);2、厘清属性,掌握这个概念的关键是什么?(基本属性是什么?一个或几个)在教学生应该如何呈现和介绍基本属性;3、整理错误:(误解、模糊、印象不深等)这些错误是不是由于学生没有准确全面地掌握概念的关键所在;4、组织正例,用什么样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处理标准正例以外,还应该有丰富变化的“非标准”正例,要让这些正例和非标准正例覆盖概念的基本属性;5、运用反例,根据对学生错误的分析,再次审视正例是不是做到了覆盖基本属性,通过分析学生的错误,通过反例,从另外的角度印证正例和非标准正例的正确性。

后面的教师与教授的对话,使老师们进一步清楚,变异理论的使用学科与学科中的内容限制,还明白了反例出示适时与适量性。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