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初二语文备课组确定了“基于学法指导的咏物抒怀类散文读写策略研究”的教研课题。课题分三阶段进行,我负责的是从3月1日至3月31日的第一阶段的工作。工作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课内的课例研究,总结得失之后进行了“读”的策略梳理;二是“借物咏怀”类文章的写作,分别上了写作指导课和评改课,进行了“写”的策略的梳理。如上两项工作我都分别在组内进行了反馈交流。
首先,我在对教材、学情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使学生在文本品析过程中通过抓取直接抒情句、物态描写句或寄寓了作者鲜明的情感色彩、拟人色彩的词语,对“物”的内在品质有准确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3、使学生在阅读咏物抒怀类文章时具有知人论世的意识,能借由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来深入领悟作者的情感和“物”的象征意义。
从如上目标可见,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托物言志”类文章,其功用应该是使学生熟悉此类文章的一般性阅读方法,形成咏物抒怀类文章的阅读思维路径;使学生学会通过词句品析抓住事物内在气质的方法;并且能够用知人论世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基于这样的设想,我开始着手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但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让我感觉比较困惑的问题:
1、课堂的主问题如何来提问?如果过于细化,怕学生只重局部的赏读而忽略掉对此类文章整体阅读路径的关注;如果过于概括,又怕提问的针对性不强,学生不能领会老师的意图。
2、“物态”和“物神”的梳理如何进行?是先物态后物神将二者比较截然地加以区分,还是将二者融合在一起,随着学生的回答用清晰的板书加以归纳和整理?本课的板书量很大,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板书、板书以何种形式呈现?
3、白杨树的“不平凡”主要体现于它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上,但是文中白杨树特定的生长环境对于白杨树的外在物态和内在精神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如沙漠里的仙人掌。这部分内容如何才能比较自然地呈现出来?
4、文中的直接抒情句除了第1、4、6、9段,第8段有没有呢?如何处理第8段中的抒情句子?区进修时的教材分析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没有第8段的,一种是有第8段的,如何斟酌,根据是什么?
针对这些问题,我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自己也经过了认真的思考,最后确定基本的教学流程:
1、以题目中“礼赞”一词的含义导入。(崇敬地赞美)
2、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礼赞之情?(1、4、6、9段)
3、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到白杨树留给作者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不平凡)
4、白杨树的哪些特点体现了它的不平凡?请找出原文加以品析。(对物态、物神、环境进行分析,确立物态与物神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老师在黑板上开成分类的动态板书。并使学生明确不管是物态还是物神,都是对于物的形象的描写,不用将二者截然地加以区分。但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形态的东西联想到品质的东西,建立明确的物态与物神之间的关系,板书中也要体现这一点。)
5、灵活处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这一内容,但它与物态、物神的不平凡是同一层次的问题。
7、结合作者对于白杨树的热烈赞美,引导学生对于表现普通民众、普通生活的作品的关注,培养正确的阅读眼光和阅读情怀。
应该说,这些环节的设置是环环相扣的,而且突显了学法的指导。
课堂授课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再深入思考的问题:
1、学生从原文中找白杨树的特点时,我没有直下去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显得赏析不太透彻和到位,与此有关。也正是这个原因,使整堂课看起来老师讲得要多一些。
2、在分析白杨树的物态和品质的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出现“跳跃”的现象,从他们的回答中明显感觉没有阅读的章法,完全不循着作者的思路来进行;而且这种“跳跃”还表现在他们对于语言的赏析上。之前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我就发现,语言赏析过程中学生往往略掉了对于物本身的赏,直接就跳到情感上去了。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水平较高,能一下抓准关注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语言赏析的方法是我在初一上学期就教给学生了的,一开始是严格地让他们按照几个必备的要素来赏,但后来感觉这样赏出来的句子显得很僵化,所以就淡化了赏的要素的要求,现在看来,学生的这个意识已经比较的淡薄了,需要提高并加强语言品析的要求。
3、对于除象征之外的其它写作手法的处理。出于课题的考虑,备课组在设定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是进行了很充分的研讨的。但是直至上完课我才发现,这个设定了其实少了一个必讲的东西,即烘托、对比等写作手法。尤其是文末第9段出现的“楠木”这一形象,作者后来自己说,楠木是象征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白杨树的象征义和对于象征的理解来说一说楠木的象征意义,这样会使象征在本课的作用体现得更鲜明,也会使学生更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所抒发出来的对普通民众的那种热烈的“礼赞”。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一定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地朗读,只有这样,教师个人才会真正深入地把握文本,领会文章主旨所在。
2、现在能在网络上找到的资料非常地多,只要是想找的资料,难度是不大的。如果在自己的教案成稿之前就先看这些资料,会给自己的备课造成非常大的困扰,因为就同一问题其说法有很多相左的地方。所以还是自己的设计出来后再用所需的材料来补充。
3、《白杨礼赞》一文提供的可用来教学的角度是非常丰富的,除了阅读的思维路径、阅读的方法之外,语言本身就非常值得讲。只是句式、修辞、写作手法,语言的品析,其实就足可以学习一节课的。所以教参上把本课的教学时间定为2课时。但,作为课题研究的第一课,我必须要舍弃很多的东西。这既是服从于学情的需要,也是服从于学法起始的需要。须学会舍弃。
作为第一阶段的阅读策略的研究,我们力求以学生读“懂”为目的,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读的方法,不在做题技巧上进行过多的探究。因此本课之后,我把梳理出来的阅读策略又用于拓展篇目《黄山绝壁松》及课内篇目《海燕》的学习,同时也注意利用文本不同的特点来选取不同角度的教学内容,使本专题的学习具有连续性,也使学生在每一课中都能保持学习的新鲜感。经过一系列的课堂实践,阅读策略的梳理日臻完善,学生对于此类文本也日益熟悉。在三月阶段测试中,这类文本阅读的全年级得分率是非常让人满意的。
借物抒情类文本阅读为后面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阅读的思维路径其实也是写作的思维路径,阅读中文本使用的方法其实也是学生应该模仿的写作方法。因此我的作文指导课就从阅读的方法切入,之后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要写一篇借物抒怀的文章自己认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课堂上学生的发问非常地踊跃,他们所提及的疑难之处非常地集中:选择什么样的“物”,描写出来的物态与物神如何才能更加吻合,物态和物神的捏合点如何才能做到紧密自然,是否只可以从正面对“物”进行赞扬,能不能从反面立意……我通过具体的例析和学生一起对如上问题进行探讨和明确。然后又运用头脑风暴法,对我给定的“黑板”这一物象进行分析和不同立意的阐发。
学生上交的习作使我眼前一亮。廖知新的《光彩》富有新意;侯瑞祺的《海豚》很有思想的深度;高咏薇的《白玉兰》,文字有画面感和细腻的触感;周美含的《这丛月季》用具体的对比点进行了颇有内涵的排比式的表述;张琳涵的《荷叶》,借景抒情,自成一格;袁赫闱的《浩海中跃起的浪花》,托物言志,下笔自然;朱翼卿的《泥土赞》和方慈蓉的《鹰》分别仿了《白杨礼赞》和《海燕》的写作手法,且把这些手法运用得得心应手。
作文批阅完毕之后,我又上了一节作文讲评课。本课的亮点在于课前我把每个学生的习作点评打成电子版,细致分析其得失,并给出修改意见。讲评课上我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人人明确评分标准,人人知自己得失,人人会修改自己的文章。
“基于学法指导的咏物抒怀类散文读写策略研究”第一阶段为后面两个阶段打下了比较稳固的基础,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组内几位老师将共同探讨,不断改进。
我早便注意到了。在路边,在行人上班上学,玩笑聊天,哀叹京城漫天席地的雾霾的时候,我就看到它们了。就在那路边被搁置太久不被照料的花坛里,它们默默地,默默地的开着。
在这座喧嚣忙碌的城市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吧。川流不息的车流,匆匆走过的路人,不带一丝关怀的从它身边走过。那些欣赏风景的游客,也必然钻进了不知哪个花园的花红柳绿中。只有它,在这样支离破碎的花坛中兀自搁浅,等到深秋严冬,又只会默默在缄默中枯槁。所以,它必定是悲哀的吧。我曾这样想。
它就这样,在这样被人漠视的角落里开着,但却开得越发动人。红色的花瓣由浅至深,既不冶艳也不单薄,在风中微微颤动着,露出黄色的花蕊——那也是及其温柔的淡黄色。就这样,淡黄的花蕊映衬着深红的花瓣,美得令人心底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悸动。
集生的月季,一簇一簇的生长在眼前,在这小花坛里。没有人浇灌,没有人照料,但它却是如此的恬淡和温柔。初春回暖时,它便悄悄生长起来。从炎炎夏日一直到瑟瑟寒冬,它都一直这样,绽放着这样红色的花儿。
它是太平庸了。花儿随处可见,外形朴实无奇,没有特别或美丽的色彩。她没有妩媚的身段,绝美的容颜。她无法被人们如白梅兰花一般赞颂,如木槿海棠一般照料,如昙花牡丹一般令人惊羡,如鸢尾雏菊般令一国人敬仰。她只是在路边低矮灌木丛中,无人踏足之地生长红色美丽的花朵。
但她是太美了。她的温柔和随遇而安,对于不甚理想的条件无条件的坚守只是为了默默的,美化这个繁忙的城市。没有人看见,它便淡淡的开放,淡淡的却执着的开放。若是有心人像我一样偶然驻足,必定,也会赞叹这样纯真,随和的笑靥吧。
或许,我该早便关注到才是。不只是红色的月季花,还有那些人。他们和月季一起勤奋着城市的勤奋,美好着城市的美好。他们如月季一样,即使平庸且卑微,却依然在不曾被关注的角落,奉献着自己的美丽和青春。
月季花,又名月月红,蔷薇目蔷薇科蔷薇属,是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装饰花。
本文也许算不得语言最出彩的,但可喜的是文从字顺,用词丰富,表意准确;本文也许算不得最有匠心的,但可喜的是结构自然,层次感强,写作的各个要素铺排有致,疾徐有度,中心突出。所以,很好的文章。难得的是在将月季与其它的花们儿进行对比的时候,是用具体的对比点进行了颇有内容的排比式的表述,多角度地写出了月季的“平庸”和“朴实”;但又从她的精神层面,突出其“太美”,一个“但”字(但她是太美了),自己的欣赏之情表露无遗。在段间的对比中、段与段的对比中、外在与内在的对比中,月季的内在精神气质呈现的非常完整而具体,所以最后联想至人就显得特别地自然。值得称道的还有文章结尾对于月季的一笔说明性的文字,这种说明性的文字搁在这种散文化抒情意味极浓的文章中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熨帖和郑重。尤其是那一句“回暖而开,终年不败”,既是摹物,也是绘人,极好的压轴之笔。
自古以来,荷花永远都是文人墨客为之倾心描摹的对象。欣赏她的出淤泥而不染,美得纯净,始终清淡如一。她是花中君子,傲立于水中,使人怡然心净。
然而,谁都不曾过多地注意到,在那美艳荷花背后的一片绿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没错,是荷叶。她与荷花是最好的搭档,可地位,却卑微了太多太多。
其实,荷叶很美,美在了她甘愿退居第二,把耀眼的光芒全部给了荷花。看,那满池的绿色,深浅不一,叶子一片片浮在水面上,像舞女的衣裙,像绿色的波浪,翻滚着,流动着。每一片茶叶,都如同一只只耀眼的翡翠盘,依傍在荷花身边,宽大的叶片倾斜,尽力守护着臂下的俏丽。纵然生长在淤泥浑水之中,却也丝毫不见青翠欲滴的荷叶上有一点污渍。
就是这样的荷叶,吸引了我的目光,她不仅仅是这样的美,更加地坚强,隐忍。每当风雨来临的时候,雨滴落进池水里,溅起一圈涟漪。雨借风势,把娇弱的花瓣打得东倒西歪。这时候,荷叶站出来了,她撑起自己那一把绿伞,毅然挡在了荷花的上方。即使狼狈不堪,却依旧坚定地要为她遮风挡雨。凝望荷塘,荷叶纷纷挣脱了污泥与湖水的束缚,扬起了翠绿的圆脸,没有泪痕的脸上更显清新。雨敲打着荷叶,而荷叶顶天立地,于风雨中昂然峭立,倔强地守护着荷花,不叫一声苦。
雨雾渐稀,碧绿的荷叶仿佛是刚完成的水墨丹青。雨水在叶心凝成一汪清泓,轻轻低了一下头,水珠便跃身坠入池塘拥抱鱼儿。之后,荷叶便恢复了配衬的角色,默默地站在荷花背后,做她最坚实的后盾,不求回报。
荷叶的美,美在她总是给人清新舒爽的感觉;美在她不易被察觉的淡淡清香;更美在她无怨无悔,兢兢业业的奉献。可是,她却从不曾与荷花争风头,甘愿屈居陪衬那朵菡萏,却从不知晓,自己也是一处旖旎的风景。试想,如果没有荷叶的无穷碧,又哪来荷花的别样红?她们永远都是要一起的,少了哪个,都不完整了。难道她一点也不像母亲吗?那么无私奉献,又兢兢业业,为我们撑起一片天地,遮挡头顶的风雨。
再回首,看着被大片绿伞覆盖着的荷塘,有绿绿的田田荷叶,簇拥着别样红,渐迷人眼。荷花在茶叶众星捧月中开得灿烂,迎着骄阳躺在碧水上,荷叶欣慰地摇曳,那点点红晕应该是梦中的笑靥。
本文是一篇很纯粹的很美的散文,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对于一个初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实在难得。文章无任何仿写的痕迹,即使是方法上的仿写也没有,因为作者心中自有章法——由荷花起笔,至荷叶细描,不仅让人看到舒爽的荷叶之姿、闻到淡淡的荷叶之香,更为其坚定地守护、不求回报的付出所打动,联想至母亲,一种亲切之感油然而生;从语言上看,作者下笔也是素素淡淡,清清雅雅,不矫情,不落俗,表现出了很高的语言的功底。
你赞美花的多姿,歌颂树的雄伟,但你何曾想过孕育他们的泥土呢?我赞美泥土,它平常却不平凡。
行走在茫茫的林海中,映入你眼帘的,是红绿错综的美丽世界。红的是花儿,它们一个个挺立着胸脯,花瓣上还沾着昨日的露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晶莹剔透,争着要挣脱泥土,向太阳示好。绿的是树叶,这些巴掌大的嫩叶在树干的依托下贪婪惬意地享受美好的午后时光。这里是花和树的天地,空气里到处弥漫着花的刺鼻的香味。这美景看多了你也许会感到倦怠,这香气闻多了也许会有一丝单调。这时,清风徐徐吹来,我嗅到了一丝清香,一丝独特的味道。我沿着这香气打算寻找它的根源。
拨开团团簇簇绽放的花朵,在丛林的深处,我看到了泥土。捧起一把泥土,幽幽的香气让我陶醉。
那就是泥土,它平常却实在是不平凡。它在地面的最底层,把自己的身体埋在地面下面,用自己的营养去给那些花和树提供能量,让它们能够更好地生长。它默默无闻地在做这一切。它听到别人赞美树木花草时,心里是快乐的。它不奢求任何回报,要的只是看到树木快乐地长大。它包容,不管种在它身上的植物是美还是丑,它都会细心呵护它们,为它们提供成长所需的能量。
泥土到处都是,它没有美丽的颜色,奢华的外表。它是那么容易被人忽视。也许你会说它不美,不足为奇。但它是植物的家,再美丽的植物也需要它。它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包容。当你走在茫茫森林时,难道你只看到花红柳绿的叶子吗?难道你没有注意到它们的根是深深扎进泥土里的吗?难道你就没有想到它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不正象征了我们的母亲吗?难道你竟一点儿也不知道在我们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总有默默地,如泥土一般支持我们的母亲吗?难道你又不更远地想到,泥土牺牲了自己的能量,无私地奉献给花草宛如母亲,牺牲了自己的年华,自己的容貌来养育我们吗?
泥土不美,它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被发现,它们不被人重视,默默无闻地在奉献着,这又是我想起了一句话“母亲的心,像针插,总是默默承担,不喊一声痛。”是的,母亲是包容的,她们会宽容理解孩子的过错,正如泥土一样。我赞美泥土,就因为它象征了我们的母亲的无私,不求回报与包容。
让那些不孝之子去赞美那美丽缤纷的花草吧!我要赞扬这平常但却不平凡的泥土!
应该说,本文是一篇极好的仿写之作——深得仿写的精髓。仿写,并不是仿其内容,或简单地仿其语言,而是要仿其写作的方法,从这一点上,本文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作者用心地把《白杨礼赞》中学到的手法用到的自己的习作中,文中有环境的烘托,有与其他物象的对比,有直接抒情句的反复抒发,有用反问形成的排比句的层层象征义的深化。最后将对泥土的赞美变为对母亲的赞美,极为自然。唯一有点问题的是引用的“母心的心,像针插”这句话,它说的只是母亲的包容和忍耐,而没有包含默默的不计代价的付出这样的含意在其中,所以用在文末其含义是偏窄了的。
远方是深邃的峡谷。重重叠叠的堆岩裸露在秃灰的山峰上,陡峭的山崖撑起巨石,好像是受到责罚的阿特拉斯。此时的寂静像是凝结的空气一般,压着这一座孤零耸立的陡峰,预言着一场暴雨的到来。
蓦地,高空中传来一阵长啸,如同一把亮刃,穿透凝重的空气,很快匿声了。紧接着,又是一阵短促的叫喊声。一只鹰盘旋在山谷中。它伸展翅膀,像月牙形的飞镖,划破天际,撕开山峰一角的裂口。
空气像是有弹性的,带着几丝潮湿的气味。山林里的生物可以感觉到一场暴雨的到来:怯懦的甲虫顶着威武的壳钻进了地底,盲眼的蚯蚓争先恐后地爬出来,还不知道死期即将到来,黑压压的蚂蚁抱着搬走自己的战利品。可怜的小东西!
悄悄然,几滴浑涩的雨水坠了下来,打在粗糙的峰石上。一阵闷雷扑下来,轰鸣的巨响吓坏了栖在树干里的鸟,它们蜷作一团,浑身瑟瑟地颤抖着,被一两滴雨水濡湿的绒羽小心地哆嗦着。它们一边拼命往最温热、最柔软的角落里挤,一边用紧张、不安的双眼盯着外面的天空。
鹰却依旧在盘旋,是的,它定是嗅到了暴雨的气味,准备迎接这暴怒神灵的考验-----不,是恩赐!
它的翎羽在呼啸而过的风中一根根竖立,像笔直的刀锋。锐利的爪,坚硬的喙,无不诉说着它青春的、激奋的、饱满的热血,无不彰显出它坚毅的、昂扬的、自信的气概-----它是一只即将成熟的鹰,是它,野心勃勃,傲视一切,要带着一份王者的尊严冲破云霄!
雨,下起来了!天黑了下来,一瞬间黑了下来。空气重的让人喘不过气,压抑着那双急切想要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翅膀,那双翅膀却更加有力地振动。它已经被残酷的荒芜的险峻的地方压抑太久了,它要飞翔,飞翔!在这里,它最多只能被遗忘在深林中,不能够伸出锋利的爪,不能够仰天长啸-----实属它莫大的悲哀!
倾盆大雨,乌云密布,雨水像一大片羽箭,在它身上生起焦灼的痛感。它停止了回旋,猛然振翅,忽地如箭一般直上高空,仿佛要捅破这层厚韧的黑布,扯碎天幕。底下的巨石、悬崖,渐渐愈发远去。就在这炮弹似的雨水中穿梭,用尽全身的力量展平羽翼,啸叫!一声尖锐的长啸!电闪,雷鸣,阻扰不了它的前进-----连那狞笑的暴雨也不能浇灭它对自由、对独立、对尊严的渴望,烈火一样的渴望!
它的双眼是燃烧着的赤焰,赤焰是它炽热的跳动的心脏。鹰,生来就是追求自由的,生来就是追求人格尊严的,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阻挡它们。没有一只鹰是生来相同的,每一只都有自己的山峰,有自己的生命,它们都有一颗独立、自由的心,而这也是它们不尽相同的地方。正因如此,它们的名字叫做“鹰”,它们是真正的生命之王者!
文章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即其用词的准确、传神和在语言雕琢上的细致、用心,很有画面感的环境描写,很有身临其境之感的鹰的动态的描写,精妙的比喻、精心的对比,都使本文的语言极具个人的写作特色!本文明显地对《海燕》进行了仿写,出现了正面和反面多种物象,在对比中将鹰的姿态、神韵、精神气质等组成的独特的形象特别自然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环境描写随时间步步渲染,层层铺垫,为烘托主体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全文虽未由物及人,但人的形象似也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