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音乐组新教师发言代表王妍。作为一名新入职一个多月的教师,对学科的教学和看法有许多不纯熟之处,首先我想在这里感谢一直帮助我的音乐教研组的全体教师们,对我给予了无私的奉献和指导,谢谢你们。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我入职以来参加的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中的反思,并对未来教学的一些改进和计划。
我的发言共分为以下几部分,一、学科初探之所以然;二、教学途中的自我成长;三、反思中前行。
首先,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在我们强调教学之前一定要重申我们的理念,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
在学期初我们的第一次组内教研会议上,我们的教研组长就对新学期的整体教研计划做出了详细的安排,每次讨论以主题式开展,针对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和热点话题进行研讨。9月27日,我参加了海淀区本学期的第一次音乐教研活动,在教研员的讲解中,对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实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随着我国核心素养的提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成为我们关注的新话题。
进修中,教研员对教学行为音乐性做出了详细的讲解,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指向音乐,在音乐的基础上展开音乐相关活动,并从音乐学习过程中获得美感,从音乐本体中探索音乐,包括表现要素、唱法、奏法音乐题材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等探索音乐。基于生活经验对音乐作品进行联想,从多元的角度理解音乐作品,创设恰当的音乐情境,课堂中学生尽量采纳音乐术语。在欣赏课中如果采用了图形谱,应注重旋律线的画法,基于什么画的,怎样贴切的表现音乐。注重学生体验音乐而不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适当改变节奏唱法和感觉,当学生们习惯于一种节奏说法时,怎样更新使学生更加能够感受音乐特点,包括附点节奏的演唱,怎样体现附点节奏音乐感觉。唱歌课对学生演唱的准确性把握,注重面部表情和音乐表情,通过律动体验音乐,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行舞蹈,而不光是舞蹈。教师在其中起到指挥的作用,并将自身的指挥技巧不断提升。
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不只是思想和作品表达,还有作品内容体裁(传统文化)、音乐本身美的特点。音乐育人的独有特点——美育。课堂上构建、探索音乐自身美,提高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引导对美、美好事物的正确追求。例如,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感官功能;培养人对音乐艺术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培养高尚的品德、美好的心灵;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音乐艺术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性等等。教学方式上,音乐学科将更加围绕音乐本体,改善教学手段,突出学科“音乐性”,体现学科特点。加强学科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活动。
在之后两次海淀区教研活动的参加中,主要进行公开课的观摩和研讨,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教学中教师技能的掌握十分重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教师基本功,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使整堂课连贯,教师语言的运用也需要拿捏恰当,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学生是否有思考的空间、是否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新知。在听课中,我了解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如思维导图、乐队总谱在课堂当中的运用、流行歌曲的课堂教学等,可以看出如今学生们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具有一定能力水平的,所以作为教师就更应该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与时俱进,是否有吸引力,是否满足学生需求。
第二,对学科教学问题的剖析。就入职的这段时间,我组组内听课、评课、研究课及吴正宪专家组来校评课指导,促使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以下反思。教学设计方面,写作能力弱,有一定的独立设计能力,但自信心不足,独立性有欠缺,借鉴过度。从我自身来看,目前相对弱的就是教案设计方面,当每节课做教学设计的时候更倾向于先在其他渠道看别人上课的教案或教参书目,缺乏自信心,可能并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在我组做研究课的时候分别进行了集体备课,大家集思广益,将各自的想法进行交流和汇总,对授课教师有很大的帮助,并通过一次次的试课、磨合,将一节课尽量做到完美,这种合作意识和工作状态让我深受感染,大家互相尊重各自的想法和建议,也让我很好的融入这个集体。教学目标不明确,写作目标可观察、可检测、可实现不强。对关键教学目标的追求不明确。教学目标是验证整节课教学效果的标准,目标定的什么,如何实现目标,都是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的,在设计每一个环节的时候都应该紧紧围绕目标,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法。音乐学科目前吸纳了很多国外教学法,我们组都及时学习,并通过改进,将最适合我们学生的方式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将外国的教学法本土化,民族化。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有待提高。一节课如果要上成公开课的标准,一定是需要反复练习巩固的,一节课的流程想要有逻辑性也一定是需要反复琢磨的,每一个环节之间衔接,每一个环节的作用和目的都要标明,再重新进行穿插。
最后一部分是我对未来的一个计划和完善自身的做法。在教学方面,我应从提升自身专业、教学技能入手,并吸纳更多优秀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从听公开课还是教研活动的学习,积极参加学科教学相关的活动。古人云:“君子有九思。”“吾日三省吾身。”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育家叶澜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可见,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永远拥有前进的动能,我们的教育也需要勇敢的反思以不断超越再超越,一个善于不断反思的教师,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科学地施教,深受学生们的敬仰。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自身的经验和反思是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源泉。不仅要有反思的意识,我们还要经常性地认真总结经验,把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一些想法、做法、体会、感受等用反思日记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来,逐渐积累资料便于今后对比、分析、总结。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反思中促进专业成长,进一步促进教学活动有效进行。“好课永远是下一节”。现代课堂教学需要我们反思。课堂教学所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是因为我们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之后,教学设计的疏漏不找自现。再优秀的老师,再成功的教学,也会小有不足之处。在组内教研时,我们老教师们常说,备课的时候要把每一句话都写在教案上,都熟背于心,上出来的课才能相对完整,而每一节课上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经常反思课堂遗憾既能上出好课。所以我们在每一堂课后,都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对自已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哪些地方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改进。
教师因智慧而优秀,专业因发展而精彩。一个教师要经常梳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反思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才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才可以不断吸取他人的经验和长处,内化自己的知识和水平。谢谢大家的聆听,我的分享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