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赛课活动以备课组为单位,主题是“复习课的有效性”。每节复习课展示,分别有“执教者”(即参赛教师),“磨课者”(即指导教师),“课堂观察者”(评委教师)三个角色。共有数学组青年教师的10节课参赛,分别是3节一年级《两位数加减法复习》课;2节二年级《有余数除法复习》课;2节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复习》课;3节四年级《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复习》课。同课异构,精彩纷呈,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次课堂展示,教研组从课堂活动的有效展示、教师语言、课堂目标达成、学生思维提升等方面作了详细记录,赛后结合课堂观察和反思同执教者有效评课。这种经精心打磨、集合众人智慧的课堂,是灵动的、多彩的、充满生命张力的。这十节课就像是一顿精神大餐,让每个听课者回味无穷。
同课异构活动,这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同课异构活动,让任课教师得到了锻炼,获得了发展,而且也使得包括备课组的其余成员在内的所有参与者都在“师师互动”中更新了理念,提高了诸如对教材的把握等方面的能力,真正达到了促进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
为了让自己的复习课设计愈加厚重,老师们认真梳理教材,每位参赛者都准
确的把握单元教学的核心。如,一年级教师教学时突显相同数位的数进行加减;二年级教师引领学生延伸平均分含义,理解余数的含义;三年级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认识分数,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理解分数是平均分出来的;四年级教师强调理解小数的十进制关系和位置制特点。
在整体把握教材的情况下,每位教师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呈现出以下几种模式的复习课:针对学生易错点、易混淆点的专题复习课,自主学习,整理知识体系的复习课;知识生长点的专项复习课;围绕核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整理复习课。
虽然模式不同,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益于提升复习课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在第一轮赛课后,教研组结合课例实际情况,邀请专家指导,适时调整,使参赛教师及评委教师者统一了思想。
作为数学组教研组长,对第一轮的赛课情况进行了整理,希望能给数学老师带来新的启发。
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的教学知识,尤其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复习课有别于新授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会贯通更熟练。。
所谓温故就是复习旧知识,强化旧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所谓知新就是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包括适当的拓宽和延伸。复习课“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温故而知新”是复习课的最高境界。
提供有价值的问题或任务促进学生的思维投入才是教学的关键。在邹学红老师执教的《有余数除法复习课》和张艳萍老师执教的《小数的认识复习课》中。
1.在具体情境中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1)有36个桃子,平均分给8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到几个?还剩几个?
(2)有36个桃子,每8个分给一只小猴子,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子?还剩几个?
教师问题“为什么单位不一样呢?”,引导学生分析两道题目的异同点,以此理解除法的意义。
2.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思维在辨析中深入,在交流中升华。
“( )÷9=( )……7”,教师抛出的问题:你认为先填什么?说说理由。生1:先填被除数;生2:随便找一个数,比如9……;生3:如果先填被除数,余数不一定是7……,最后,学生在互辩中达成共识——先填商要简便。
“0.2与0.200一样吗?”和“小明的身高14分米,小玲的身高是1.35米,小华身高是139厘米,谁的个子最高?”。创设具体的情景,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真正达到“沟通联系连成片”的效果。
思考四:抓住单元知识本质,结合学生实际问题,制定科学的复习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倘若确立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出了毛病,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误。目标要简明、具体、易操作、易检测。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知识,用不同的行为动词作出具体而恰当的描述,严格把握分类的准确性、描述的严密性。而本次赛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制定的目标引发我的一些思考。
通过复习,使学生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1.在具体情境中对比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加深理解余数的意义,并能解决相关的有余数除法问题。
3.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释一些有趣的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最后小学部张立新副主任联系《数学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对本次活动作了专题辅导,即:复习课既不象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也不象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复习课教学教师要教给学生获取新的信息,旧知识以新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探索学习,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达到查漏补缺,温故而知新。将知识点连接起来——求同,把知识点分化开来——求异,更多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情感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力求学生共同进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明确了复习课课堂教学的一般设计程序,即:夯实基础——建构网路——促进发展;了解到复习课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即:抓住一个“点”字(知识要点)——注意一个“理”字(整理知识)——重视一个“建”字(建构知识)——突出一个“练”字(练习设计)——关注一个“评”字(适时评价),由此解决了教师在新课标理念下复习课教学的难题。才有了后面更加精彩的复习课!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这样总结:“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产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教师的语言又有自身的特色。通过6位评委教师的课堂观察,本次赛课充分体现语言研究成果。我把数学教师本次活动教师语言归纳以下几点:
2..教师的提问艺术化、多样化。有效问题明显增多。比如邹学红老师30分钟课堂中有效问题6个,极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
比如“你画图中的单位1是什么?都是这么画的?真不错,谁赢了?”“谁来介绍一下,你先做了什么?还有谁是这样画的?你们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下,这回你听明白了吧!”
比如“比一比下面的同学谁最会倾听,上面的同学谁说的最清楚!”“想想!如果你来回答,你将怎么分?”“你们当当小老师,看看他们分的怎么样!”“你要对你的同伴谈什么?”“谁能更大声的读一下”“请让你的同学把你说的话重复一遍”
“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树立一种信念:用一生的时间去打造自己,锤炼教育教学语言,立志成为一个讲究审美与教育艺术的教育家。让我们把文化、思想和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的理想、信念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教学语言,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最终达到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十位教师执教的复习课研讨,每位教师都得到专家或骨干教师的点评。后续的教研工作希望教师本人(或备课组)借鉴他人的指导或建议,针对自己所任教的课例而进行的思考及对该课的再设计等系列过程。期待在北外附校内网上发表自己的课例反思或虚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