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的、奇幻的、我的梦

作者:黄予亭 时间:2019-12-20

我的梦

我们都会做梦,生理学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当我们睡着的时候,大脑并没有睡着,脑神经元会随机放出一些没什么意义的电信号,梦就是我们的大脑试图对这些随意的电信号进行主观的、有逻辑的解释的结果。认知心理学认为,梦是在帮助我们进行记忆和认知。当我们睡着时,大脑并没有睡着(好了不用重复了我们知道大脑不会睡着了……),认知系统此时会对我们存储的新旧记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这些认知活动一部分进入意识,就乱七八糟地组合成了梦。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的梦没有这些科学的道理,只是一次奇妙的探险旅程,是自己思维想象不受现实约束的一次肆意玩耍。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正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伴随着童话和动画故事快乐地成长着。不受时空约束的梦想,在他们心中像欢快的小溪不停地流淌。只要爱倾听,他们就会融入梦中,滔滔不绝向你讲述种种奇遇;只要稍加引导,一幅幅或缘于真实、或来自梦境的充满奇特想象的作品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的梦》这一课,就是要满足学生这种表达的心理需要,启发学生回忆和想象,感受梦的色彩情感,运用自由、夸张的表现手法,大胆、快乐地描绘梦境,让他们自由、大胆、快乐、不受约束地把奇特的梦表现出来,以感受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生态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极力弘扬知觉的意义,《我的梦》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活动。教师们主要围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对梦的奇特性进行引导,学生们则天马行空的想象,讲述梦的神奇之处,通过艺术的语言表达梦的意境和梦境的创设,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得到体验,形成生成性思维”,学生的创造意愿和情感得以呈现和发展。

围绕着学生体验梦的奇特和感受梦的色彩情感的多样性,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拓展学生创作思维,并运用自由、夸张的表现手法,大胆、快乐地描绘梦境,学生对梦的感悟和表现得以生成和整合,培养学生爱想象、敢表现的个性品质。

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的艺术创作现场吧!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