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辛亥革命”
初二(2)班胡新月
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开端,它推动了中国历史,开启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现代史上翻天覆地的变化,起源于它。
辛亥革命的发起人是孙中山先生。他自小生活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中,长大之后出国留学,所以他的思想是积极、向上、开放的。当时的中国,仍然留存着“帝王制度”,这与他的观念是完全冲突的。当时清政府腐败,任由列强欺凌并与之勾结,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哪里还顾及的了国民的利益。
孙中山的爱国之心由此被激发,在美国、日本分别建立了兴中会与中国同盟会,呼吁国内外爱国人士推翻这个腐败政府。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可惜都失败了。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成功,振奋人心,这一晚,中国人的命运开始改变。
其实,“武昌起义”只是狭义上的辛亥革命,因为它是在中国农历的“辛亥”年发生的,所以叫“辛亥革命”。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强烈感受到清政府的昏庸统治,纷纷与孙中山先生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从武昌城那一晚的枪声打响之后,各省陆续脱离清政府,实行光复独立!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孙中山回国后,革命者们纷纷与他会合。面对记者,孙中山先生铿锵有力的说道:“我身上不名一文,带回来的,唯有革命精神!”因为至那时,举国上下还没有完全达成在民主共和思想上的一致,清政府并没有被彻底推翻。孙中山随之不得不与握有强大兵权的袁世凯谈判,只要袁世凯能让清政府自行退位,他甘愿将总统的宝座让给他,自己只做一个普通公民。
清朝的统治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迅速崩溃,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结束。
这的确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之前清政府的统治下,百姓们整日生活在战乱与不安中,惶惶不可终日。辛亥革命有如一场秋雨,洗刷了国土的浑浊;也从思想上唤醒了无数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辛亥革命,“革”的不是人命,而是清朝的帝王制度。孙中山先生始终以大局为重,他考虑到,袁世凯握有强大兵权,为了避免更多革命者的无谓牺牲,他甚至说道:“如果袁世凯能当好这个总统,我也没什么值得担忧了。”孙中山唯一的心愿——“推翻帝制,救活民族”,随着革命结束,总算是完成了。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如愿以偿地坐上了他窥视已久的大总统的位置。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这次革命本来是完美无缺的,因为它成功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帝王专制,推行了“三民主义”思想。可是袁世凯却一心想恢复帝制,圆他的“皇帝梦”。孙中山先生被迫交权给他,等于把国民的利益与今后的发展统统交给了他,在这一点上,后人都深感惋惜。
胜利的最后一炮尚未打响,革命的果实却被窃取。由于袁世凯倒行逆施,孙中山的追随者们,以及袁世凯的一些部下都极其反对他,于是这个只做了83天的皇帝,以一场闹剧而告终。
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他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而引发的民主革命、政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他是一个伟大的先行者,让后代都跟随他的脚步前进,他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的思想是民主共和思想,启发了后人,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
辛亥革命有成功,也有遗憾,有如缺了一口的苹果,但它仍含有丰富的养分,它滋润了华夏大地,唤醒了国民对民主共和的认识,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可以说它打开了崭新的一页。不论是中山先生,还是他的三民主义思想,使得中国在时代长河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