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初二(8)班收看九.三阅兵有感

作者: 时间:2015-09-07

初二年级(8)班 朱颖

中国政府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同扞卫二战胜利果实,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华夏儿女的历史上,有一段血与泪的岁月,也是一段抹之不去的屈辱历程。纵然有再多的屈辱,流再多的血和泪,我们也坚强地面对。因为,那依旧是我们中华儿女历史上最为骄傲的篇章。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彻底将中日战争拉开了帷幕。日本侵略者全力进攻中国,踏着中国将士的血泊,在卢沟桥上无数座雄狮的怒视下,迈开步子,冲向北京城。华北人民奋力抗击,我们没有战败,因为我们没有畏惧。日军对中国的发动了第一次侵略后,人们发出了“为保卫国土流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怒吼。侵略者的肆虐,彻底点燃了华夏儿女的愤怒。但战争总是残酷的,多少母亲每日都在期盼儿子的回归,多少妻子昼夜在想着丈夫的到来。却始终无法盼到他们的归来……没有人知道,有多少的家庭在战争中分散,有多少文明在战争中悄无声息的消逝。

为了保卫家园不受侵害;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国土,人们不惜代价,誓死抵抗侵略者。终于,经过了一年又一年的浴血奋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儿女站了起来,将无情的侵略者赶出国土,结束了残酷血腥的战争。八年的战争中,无数的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荣耀与辉煌。

因此,我们更因该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珍惜先烈为我们创造的条件,做好一个学生的本分,学习先烈们大无畏的品质,克服一切困难,迈向成功。

初二年级(8)班 张馥蕾

那个寒冷的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大肆的张开了他的魔爪。从此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我们的祖国河山,肆意虐杀着我中华儿女,疯狂掠夺着祖国的珍宝……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了祖国的心脏:华北。懦弱可笑的国民政府却实行了“不抵抗政策”多么卑鄙,多么令中华儿女寒心。而中国共产党却领导人民走上街头,高举正义的旗帜,勇敢的向侵略者宣战!

中华儿女绝不会忘记,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日本侵略者以士兵失踪为由,在卢沟桥打响了震惊中外的第一枪。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从此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看着中国从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任人宰割的肥羊,看着中国签约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一片片沃土染成了腥红的血色。可曾记得,在中华的大地上矗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可曾记得,南京大屠杀中那悲怆的呼喊让人肝肠寸断;可曾记得,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批批志士仁人,赴汤蹈火,血洒疆场。我们不能忘记,在东北雪原,杨靖宇弹尽粮绝,最后竟被日军剖腹剖出枯草树皮皮带;我们不能忘记,抗联八位女战士,携手投江;我们不能把忘记,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壮举,他们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日必胜”的口号,在历史的长河上留下了他们的身影。风风雨雨七十载,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让我们憎恨;民族的懦弱任人欺凌,让我们难忘;民族复兴的抗战精神,让我们慷慨激昂。

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看见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万众一心,不甘屈辱,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民族精神。我们用事实证明,我中华不是“东亚病夫”,而是走向成功的英雄。八年的抗战,中华民族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尊严,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更用牺牲为抗战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是我们的祖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换来的安康。今天我们21世纪的新一代的少年们应该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肩负着跨世纪的使命,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为祖国书写美好的篇章!

在今天,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主导和平,也向往和平。战后的七十年我们不会忘记当年用生命换来和平的先烈们,是他们给我们铸就了今天和乐安康的生活,是他们能让我们拥有这片美好的蓝天。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初二年级(8)班 刘恬羽

千年历史

感天动地

精神和故事

流传至今。

龙的子孙,

中华传统的血液

和着八年的血泪

流淌至今。

谁也无法忘记

那段硝烟四起的日子。

谁也无法忘记,

抗日前线的生死战士。

一九三七

先烈们怀着

对未来的憧憬,

对和平的向往,

不惜一切的代价

与日寇拼杀。

哪怕牺牲自己,

牺牲所有人。

都要维护,

他们心中

屹立不倒的

伟大母亲。

而如今,伟大的梦想

就要实现,伟大的祖国

在后辈的手中,日渐繁荣昌盛。

我们的母亲啊

她已今非昔比

蔚蓝的天空

清澈的江河

都曾见证过

搏命的中华。

我们不要忘记

八年的抗战

早把耻辱印在心间

早把我们青少年的梦想

汇集在一起。

几千年的梦想

几代人的同舟共济

在泪与雪的日子里

托起一轮红日

圆一个中华梦。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