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

作者: 时间:2014-09-0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每当这首词徘徊在我的耳畔时,我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三国演义》,它是藏在我心中永远的名着,也是永远的经典。

这本书记载了从公元220年-280年约百年的战争历史,罗贯中妙笔生花,他用自己独特的见解,独特的手法将把《三国演义》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小细节刻画的淋漓尽致,再加上人物与人物的衬托,使整个人物更加生动形象,更加传神,使读者回味无穷。

魏王曹操,刚开始,在他主动给王允提议去刺杀董卓时我觉得他是一个一心要匡扶汉室且胸怀大志的人,但在刺杀不成落难,与陈宫逃跑时说:“宁愿天下人负我,不愿我负天下人!”和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我才发现他是一个奸诈狡猾而不漏声色的奸雄。

蜀帝刘备,他是一个重情重意的人,是一个一心想扶正汗业的人,刘备在陶恭祖三让徐州城,刘表病榻让荆州,刘备始终不肯接刺史印绶和长坂坡赵子龙七进七出回来后,刘备把阿斗摔在地上,骂阿斗这孺子差点害的他丢失大将,还有得知关羽、张飞死后毫不犹豫亲率七十万川兵去讨伐东吴,最后病死白帝城,都显得十分仁义。自从刘备接了汉献帝刘协的衣带血诏后,就一直为了汉业复兴而奋斗,所以我也觉得他是一个忠臣。其实刘备不是他们所说的枭雄,我觉得他其实是一个英雄,就连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都说刘备是一个英雄,在战黄巾,斗吕布和抗曹操时,都显得十分英勇,这所有都是为了扶正汉业,不辜负天下人的期望。

还有一个吴王孙权,虽说他没有曹操那般聪明,也没有刘备那么仁慈,但他是一个政治方面很有成就的人,孙策在死时就写信给孙权说,带领东吴兵打仗,与群雄争霸你比不上我,但在安稳国家这方面我也不如你,所以孙策把东吴三代祖业的大任交给了孙权。孙权当上主公后,和张昭周瑜一起建设吴国,吴国繁盛时,曹魏都不敢小觑东吴,后来又在赤壁之战上联合刘备,大败曹军,后来又靠他和吕蒙的聪明才智,智胜关羽。

在三国演义里还有一个诸葛亮,他是十分的聪明,也是一个忠臣,在火烧新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都能看出来他料事如神,而且后来他又发明了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孔明灯。他为了蜀国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最后在五丈原病逝,他的光辉事迹给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真可谓是:“叱咤风云动苍穹,万象苍生藏胸中。倚殿凭栏观四海,帷幄奇谋算千秋。风轻云淡坐中帐,待到时机站八方。气若蟠龙腾丛云,声震岳宇定万军。三军将士共效命,赴汤蹈火只为君。单枪只身莫能挡,万马千军又何妨。谋敌借势飘如岚,识策破招守如山。进可陷身冲乱阵,退可据敌守雄城。兵临城下亦从容,早有定计在心中。冲锋斩将须臾里,破阵克敌弹指间。”

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认为,诸葛亮他这一辈子虽说有丰功伟绩,但也是有致命错误。在蜀国举倾国之兵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据魏略记载:魏延建议由其率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进军至长安。镇守长安的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楙怯而无谋,“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唾手可得。魏国聚集军队“尚二十许日”,诸葛亮大军可趁机“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便可一举平定长安以西。

但诸葛亮认为此计不安定的因素太多,未必能如此顺利,一旦失利将陷于进退维谷之地,最终诸葛亮选择了“安从坦道,步步为营,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确立了先攻占陇右作为进攻跳板的战略。

于是诸葛亮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以吸引魏军。魏明帝曹睿乃命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前往抵御赵云。诸葛亮则亲率主力趁势向祁山发起进攻。如果诸葛亮真的采纳了魏延的计策,那么长安城早就成为了蜀国的国土。如果真的占领了长安城,既可以居高临下,虎视魏都洛阳,又可以顺渭水而下,攻取魏都洛阳。一旦攻取魏都洛阳,活捉了魏帝曹睿,便可以魏国皇帝为人质,赚开魏国其他城池城门,一举攻下魏地。然后蜀汉休养生息十年,攒齐兵马抢粮,便可再举蜀、魏两地所有兵马,车船并进攻下吴国,一统天下。攻打长安这真是天赐良机,但是诸葛亮生平从不弄险,依法进兵,步步为营,因此才百战百胜。可是兵法精髓,就在于一个奇字,如不敢冒险,何来奇兵?这是诸葛亮的第一大致命错误。

如果不敢冒险,以诸葛亮的智慧,就算依法进兵,步步为营,也可以攻下魏国。世人皆知“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就算你的兵马再多,就算你再聪明,你的将再勇,也得保证将士的吃饭问题吧。俗话说“皇帝不差饥饿兵”,那士兵也是人,将军也是人,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诸葛亮大军多年北伐功亏一篑,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只要遣一员大将带领五万兵马在要道之处下寨,便可使魏兵急切不能偷过。可诸葛亮不识贤愚,偏偏派了个庸才马谡,结果马谡拒王平之谏失街亭,断了蜀汉北伐大军的粮道,这是诸葛亮的第二大致命错误。

其实在三国中,我最喜欢的不是重仁重义的关羽,也不是常胜将军赵云,也不是诸葛亮,其实是三国中东吴的周瑜。

周瑜,是三国中不可缺少的人,是一个耍小聪明,又十分嫉贤的人。小霸王孙策死时都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而且周瑜从辅佐孙策一直到辅佐孙权都为东吴立下了汗马功劳,赤壁之战上他先对蒋干用反间计,又与黄盖献上苦肉计,最后恐怕把曹军烧不绝,庞统又献连环计,如果没有周瑜,诸葛亮再有智谋也只能是虚谈罢了,周瑜在死后后人就说,周瑜是智有余,而气不足,其实我也觉得是这样,周瑜机智过人,但是度量却太小。诸葛亮三气周瑜,虽然并没这件事,但是这样写既写出了周瑜的才智与心胸狭隘,又衬托出了诸葛亮的才智过人,两全其美,而且淋漓尽致的刻画出了周瑜的形象,让我感到生临其境,让我感到一丝遗憾,要是周瑜心胸宽大一些该多好啊。

依我看来,能与三国第一谋士诸葛亮抗衡的除了司马懿,就剩下东吴大都督陆逊了。陆逊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又一个声望颇高、功绩卓著的将领。他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并且品质高尚。孙权把他比做成汤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

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在讨伐山越暴乱时,他巧设疑兵,多建部队番号,乘夜进入山谷,到处鸣起军号鼓角之声,造成有干军万马的声势,从心理上瓦解了叛军。然后一鼓作气勇猛进击,终于用很少的兵力平息了几万人的山越暴乱。

巧夺荆州一战,他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全力对付曹操。这样,吕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轻取荆州。

夷陵之战时,陆逊则又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诱敌深入、疲敌师志的战略方针。刘备十万之众来势凶猛。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待蜀军锐气顿减之时,陆逊巧用火攻大获胜利。从指挥艺术上说,作为一军之帅,陆逊的确是善于审时度势,做到了知己知彼,能准确捕捉战机,出奇制胜。

陆逊虽置身行伍,却还有一套治国安民的谋略。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时,政绩明显,深受百姓拥戴。他从当地土地贫瘠且连年干旱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开仓赈济贫民,一方面“劝课农桑,鼓励生产”,“百姓蒙赖”,称他为“神君”。他还曾上书孙权,对国家的严法苛刑提出批评,指出:“峻法严刑,非常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 。他建议孙权要象西汉刘邦那样轻刑便民,用黄老之法治理国家,要尽量少动干戈,务以养本保民为要,只有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才能富国强兵,统一天下。这些主张说明陆逊并非“一介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军事家。

最后,三国被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统一了,宣帝司马懿为司马炎统一中国奠定下了基础,司马懿比周瑜稍聪明一些,司马懿深通兵法,颇富韬略,是诸葛亮最棘手的敌人。司马懿不善于攻,却善于守,是天下第一守城大将。而蜀军最讨厌魏军深沟高垒,坚守不战,因为时间不利于蜀却利于魏。司马懿希望蜀军强攻一座座城池,这样五十年都攻不到洛阳。而且司马懿十分谨慎,度量很大,有治国之才,理国之方,让司马氏统一三国,我觉得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局。

初二(6)班 高峥翔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