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中国科学发展的伟大党员——钱学森
初一3班 贾翼宁
1964年10月16日下午,远在中国西部的罗布泊,正在进行一场万众瞩目的试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三时整,在倒计时结束的一刹那,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浩瀚的戈壁滩上,拔起一股蘑菇云,强风卷着尘土如海浪般向四野推进,浪花般的烟云,在人们热烈的欢呼声中、在所有人如释重负的激动中扩散开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原子弹的设计对当时的中国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是他们却成功了,靠着算盘,靠着自己的力量,靠着中国人永不熄灭的信念之火,将那声巨响传遍了全世界。
那次成功的创造人之一,就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人,——钱学森老人.
钱学森于1935年前往美国学习,分别在麻省理工大学和加州理工大学学习并担任过教授职位。钱学森小时候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在小学时就展现了非凡的天资和良好的禀赋,而且还立志要“学习知识,贡献社会。”带着这种想法的钱学森,果然在学业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就,甚至师从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而冯.卡门对钱学森的评价也极高“我为你骄傲!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这是他在74岁时说的,而当时的钱学森仅40多岁,可见钱学森的杰出和卓越。钱学森在动力力学以及火箭、喷气技术上成就颇高,曾和其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以及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这使他在美国名声大噪;钱学森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等学术著作,其中《工程控制论》引起了控制领域的轰动和研究高潮。而钱学森,即便是令世界瞩目于他,令美国重视于他,也是如阎肃对他的评价一样:荣誉一生,“只付默默一笑中”。
钱学森老人曾说过他一生只激动过三次,其中的第一次,就是他终于被美国释放回到祖国。钱学森从来就没有对美国有过感情,他在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时,毅然决然的要求回到祖国,却被拒绝了。拒绝他的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绝不能放走钱学森,他知道对我们至为重要的情况,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毙了,也不能放他回到中国!”于是美国对他的迫害接踵而至,但不论是监禁他还是虐害他,钱学森都不愿放弃。钱学森有一句话“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他认为,他在外国学习,在外国工作,甚至帮美国搞研究,都是在准备,准备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事,而这也是他从小的志愿。于是他在五年内坚持写完《工程控制论》,并在几经辗转后使国内得到了他被软禁的消息,终于是回到了祖国的土地上。
钱学森的归国使国内科技更进一步,而随着他对祖国的伟大贡献和争得的荣誉越来越多: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等称号、编号为3763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钱学森星”等等等等,他在人们心中成为了“英雄”。直至他在2009年10月31日逝世,他的爱国和伟大仍让人难以忘却。因为,他不但是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中国面对世界时荣誉的缔造者,这位“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将永远存活在鲜红的国旗下,目睹着他的祖国展翅腾飞。
教师评点:贾翼宁同学的这篇人物小传可谓是3班、5班第一单元习作中首屈一指的佳作。开头就很有设计感,通过倒叙的手法,一上来就浓墨重彩的推出钱学森回国后最大的成就——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给人以先声夺人的感觉,也呼应了后文中钱学森自述自己的成就都在中国这一爱国主题。此外,作者还有意在开头隐去传主钱学森的名字,制造悬念,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文章的主题部分按时间线索展开,主要介绍了钱老的科学成就与爱国之心,其中更强调了在北美国幽禁期间的爱国言行,是文章读来条分缕析,重点分明。最后一节展示了作者所掌握的翔实资料,对“导弹之父”进行了全面评价,末尾两句提纲挈领,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