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盼----高一三班 郑思芸

作者: 时间:2011-04-07

企 盼

北外附校高一三班郑思芸

荒芜的大地上,触目皆是漫天的黄沙和枯死的树木,不见一丝绿色。在这片到处都弥漫着死亡气息的土地上,却有着一群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人,手中拿着一些类似于杯子的容器与几只瘦骨如柴的动物争前恐后地向前涌去。抬头望去,原来这一切都是为了无边的天空中一朵孤零零的乌云上,滴落的一滴雨水,人们的眼神绝望而又疯狂……

看罢题目所展示的画面,心中不由为之震动,是从何时起,人类与自然之间不再和谐。沉稳的远山突然变为“坍塌”之类的词出现在人们的世界中,成千上万的人失去生命,失去倚重的亲人,无数的村庄被毁,触目皆是一片废墟。温和的大海涌起数丈的海浪,似乎在一瞬间便毁灭一个城市。台风,沙尘暴,酸雨,臭氧空洞……这些自然现象人类已经屡见不鲜,几乎对此麻木不仁。是从哪一天起,自然开始发出这样触碰到底线的信号。

我们企盼着自然的给与,却忘记了被伤害的大自然同样也会惩罚。

身为高等动物的我们,依仗着科技的进步,将自己的圈子越画越小,我们明晰了自己与黑猩猩的亲戚关系,却将他们关在动物园的铁窗之内;我们了解了树木的重要地位,却依然对这些绿色的恩人刀戈相向;我们在黑暗中点亮着彻夜的灯光,明知道这终将把地球投进无限的黑暗,我们毫无顾忌的向大海排放着污水,明知道最后一滴水将会是人类的眼泪。我们用圈子与自然隔绝,我们凡事以自己的圈子为中心,但终有一天,我们会在这个小小的圈子中感到窒息。

我们企盼着自然的自我调节与更新,却忽略了自己不断的破坏。

或许我们都该扪心自问,我们对自然还能做些什么。达尔文曾用三年的环球旅程告诉人类:我们终究是一种动物。终究,我们属于生物圈,而非小小的人类圈,只有真正回归到生物圈,我们才能享受到更美好的自然,与其和谐相处。

所以,当我们再次企盼着自然为我们做些什么的时候,先想想自己能为自然做些什么,也许只是少用几次一次性筷子,也许只是随手关灯,也许只是少用几个塑料袋,少开几次车。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显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于自然来说,却有着很大的帮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自然的真正一份子,与千千万万的生物。共享这个蓝色星球。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