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小学科学组陈晓华老师在主教楼125教室执教了一节五年级的科学课,授课内容是《空气的热胀冷缩》,科学组全体教师参与听课。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这一单元属于小学科学课标中物质科学领域,体现了能量的一种形式:热能。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物体,如何让学生采取一些措施和手段来感受和体会它受热受冷的变化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实验中,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用证据证明猜想是否合理的严谨性,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激发对热现象进一步的探究兴趣。
本节课以 “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里,可以鼓起来”这个情境聚焦话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猜想,利用现有的实验材料想出验证猜想的方法。学生间交流讨论验证方法的合理性,通过探究实验从而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结论。进而利用实验结论对乒乓球鼓起来的原因做解释,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类比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运用求同法进行教学。追问“怎么解释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通过模拟“微粒”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建模型意识和能力。教师在主活动之后及时做总结,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同化或顺应,从而逐渐形成自身的知识网络。学生在感受体会实验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概念,拓展延伸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了问题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的美好追求。
陈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1.树立关注学生安全的意识。实验开始之前务必让学生说一说要注意哪些事项,教师做强调。本节课用到了热水,是陈老师分别给每个小组去添加的,这一做法值得提倡。学生的安全是重中之重,细节一定要继续做到以后的每一节课堂上。
2.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给实验材料去设计验证方案,虽然降低了难度,但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就相对淡化了。
3.培养严谨的探究思维。对于猜想:“是球皮的热胀冷缩让乒乓球鼓起来了”,学生想到的验证方法并不是很严谨,应该再鼓励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