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展示课心得分享

作者:葛艺芯 时间:2020-12-31

 课题介绍:

我选择的课题是一年级教材中《勤劳的小蚂蚁》一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

蚂蚁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创作不同动态下分工合作的小蚂蚁。使每位学生在美术活动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合作、勇于探索的意识。
本课通过一些
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浓厚的动态情境氛围中创意实践。

 

 在课程设计环节设置了两个比较有特点的活动:

特色环节一:导入环节

蚂蚁作为一种常见昆虫,是一年级孩子们很熟悉又乐于表现的形象。在课的导入环节中,我共设计了两种导入方案,第一个方案是谜语导入,引出课题,但经过斟酌,我意识到这样的导入虽然能快速引入课题,但与后面环节的连贯性不是很强,思考后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换了第二个方案,创设一个温情的故事情境,用边讲故事边示范的方式画出蚂蚁。并给画中的主角起名字,以它为这堂课的线索,全程贯穿,让学生的思路紧跟着我的思路走,首尾呼应,使教学效果更加完整。所以我认为,我们新课前的导入不仅要做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温故迎新知,还要和学生学情紧密挂钩,注意年级特点,充分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们的美术课应该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德育的培养,同学们在一个有爱的动画歌曲视频中,感受蚂蚁团结、勤劳、互帮互助的品格,升华课程主题。

特色环节二:

第二个比较有趣的环节是让他们在游戏中攻克教学重点,用蚂蚁教具与学生互动,此环节也设计了两套方案:第一种:组内轮流传送教具,使每个孩子都有亲自操作教具的机会,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暴露出了问题:没有轮到的同学内心急切,无事可做。因此设计了第二套方案:每组请一位代表上台参加比赛,用拼摆教具的方式讲解蚂蚁动态,同时激发其他同学的团队意识,在旁观学习的时候为同组参赛选手加油提醒,提高了积极性,从而达到共同参与、收获知识的目标。

课后反思:

通过这次展示课,我进行了课后反思,认识到了很多不足,比如最后学生作品展示环节,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展示自己作品的积极性是十分高涨的,我把孩子们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忽视了清晰度,在之后的每堂课我将展示方式改为在展示台展示,让其他同学在屏幕上看的更清晰。还有授课语言还需多丰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我意识到不是很自然。课堂评价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同学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参与不到自评与互评中。这也和我对课堂的时间把控能力有关,放出去容易收回来难,需要日后多学习,多探索。

总结:

我认为一堂好的美术课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新、实、活、趣、美

  1. 新:从课标出发,但对教材有独特的见解,灵活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

  2. 实:就是在教学中要讲求实效,明确教学重难点,合理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将美术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和学习它的意义,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美术,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

  3. 活:教学方法、教材运用要灵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应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把教材用活,用最少的教学时间,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4.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尤其对于低段学生,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我认为是最好的方式。

  5. 美:学生的每一堂课都应该是美好的,尤其体现在美术课上,语言美、板书美、范画美等,小学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时期,他们的模仿能力、对形象的感知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所以教师需有意识的引导他们感受方方面面的美。

      作为一名刚毕业不久的新教师,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但并没有完全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现在我意识到,一堂课既要符合教材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要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教学,让学生能有更好的体验、更大的收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继续学习,不断进取,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