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对客观事物的看待方式,模型化的思维在学习和生活中被应用广泛。近期,小学科学教研组以模型化思维训练为导向、以骨干教师引路课为契机,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活动。
科学组骨干教师尹小楠展示了一节三年级单片机课《设计指示灯》。尹老师以“生活中的指示灯是如何向我们传递信息的?”这一问题导入本课,通过对话引发学生对生活中这一常见现象的深入思考,提炼模型。尹老师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想法,运用单片机和手中的电子元件设计一个指示灯,遇到问题及时记录,最后在小组和老师的帮助下逐一解决。随着课堂活动的推进,形形色色的指示灯被设计出来。有的小组利用双色发光二极管的颜色变化传递信息,有的则利用蜂鸣器的声音信号进行提醒,令人目不暇接。本节课关注“计算思维”这一核心素养,致力于培养学生抽象、建模、问题分解、测试调试等关键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中自主学习,通过制作作品完成自己知识意义的建构。问题源于生活,又和课程目标紧密相关,促进和提供学习经验。课程兼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体会知识的社会构建,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安雪静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科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课。本课隶属于物质科学领域,学生将通过本课初步学习认识物体的运动形式,学习观察、描述、判断物体的运动路线。安老师以“公路上行驶的车,它们的运动路线有什么区别”引发学生对运动路线的观察和描述,又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五种物体运动,引导学生对物体的运动路线进行分类,发现物体的运动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安老师利用有趣的桌面击球和轨道击球游戏,帮助学生清晰地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利用线条和箭头可以将现实中物体的运动路线抽象为简单模型。安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小球冲出桌面”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复杂物体的运动路线,可以分段、分情况来描述。本课从现实世界中多种多样的运动出发,训练学生从具象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模型化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细心观察,感知运动的普遍规律,激发起了对机械运动的探究兴趣。

科学组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骨干教师积淀的个人教学经验、娴熟地驾驭活动能力,以及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调整策略,都为青年教师做出了榜样,更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研讨的机会和平台,在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氛围中教师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科学组 尹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