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组每周一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反思

作者: 时间:2019-05-18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4课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初步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的第二个化学实验,实验不像物质加热或燃烧一样,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知道加热过程中一般会产生哪些现象。这个实验涉及到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就更少了。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根据教材要求和学情分析 ,我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和“探究产生的气体的性质”。目标是: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学习习惯。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去观察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探究两种物质混合产生气体的性质。既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应该说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学目标也基本达成。

但是,课后反思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1. 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在用倾倒二氧化碳,去浇灭正在燃烧的蜡烛时,我倒完了两瓶二氧化碳,蜡烛也没有熄灭。当时令我非常难堪,这个实验以前还做过的,今天怎么就不灵了呢?课后我又重新做了一次,这次居然成功了。反复比较,反复推敲,终于让我找到了答案:原来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方有一股热空气不断上升,如果把二氧化碳倒在蜡烛正上方,二氧化碳随着这股热空气也上升了,二氧化碳就不能阻止空气和蜡烛的接触,自然就不会熄灭了。如果将二氧化碳倾倒在蜡烛的周围,二氧化碳因为比空气重,就会阻断空气和蜡烛的接触,蜡烛很快熄灭了。我觉得作为科学老师应该对课堂教学中所有实验可能会出现的状况有预估。才能避免类似不应该发生的尴尬。2探究活动形式化:探究是科学课的重要环节与主要学习方式,在寻找新的理解的过程中,它促使提出问题,获得发现并对这些发现进行严格的检验。学生的科学探究能获得什么?科学探究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通过探究活动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通过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习发生。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但是我课堂上科学探究有很多只是有名而无实或者说只是形式化。以为让学生自己研究一下实验步骤,说一说实验注意事项,就算是科学探究。我觉得真正的实验探究应该让着重于探究实验本身,做什么样的实验,实验中延伸的问题,而不只是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应该让学生学会从科学的探究中探究真正的科学。在本课教学中,只是进行表面的探究,没有进一步深入,所以课堂气氛也比较死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问题的灵敏性不够好,在这方面我还需努力探究和学习。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