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学校附属外国语学校
2022年秋季学期工作思路
(征求意见稿)
2022年秋季学期,我校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公办的北外附校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联袂发展”的创新性办学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两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以深化落实“双减”工作为抓手,以高效能治理为保障,深化学校变革行动,为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营造良好环境;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外语办学特色水平,积极申报以多语种外语课程为主导的北京市多元化特色高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加强党建工作
1.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依法依规设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学校管理机制。在党组织集中领导下,面向未来科学规划学校发展战略,积极培养“外语特长、文理兼优、综合素质全面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从政治建设高度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推进党的工作与学校全面工作的紧密融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2.落实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党组织领导学校工作的机制,重大事项由党总支委员会集体决策并交校长办公会议落实;坚持党建带团建、队建,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群团组织作用。
二、坚持德育为先
3.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制定并有效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具体工作方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
4.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正确办学理念,全面落实班主任作为学生人生导师的工作职责,加大对班集体建设工作的指导,推进德育导师制,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5.坚持“活动德育”工作模式,以“品德修养”“励志教育”“行为规训”为重点,将善良、宽容、感恩、自省、谦让、自律以及合作、竞争、和谐等作为品德教育的元素。认真落实“文明礼貌、遵守纪律、自觉学习、卫生整洁、良好习惯、安全自护”等班级常规,精心设计常富有内涵和仪式感的德育活动,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强化实践育人,统筹利用校内田园牧场、创客中心、学生劳动园地、餐厅与宿管中心等资源,开展好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以及研学实践、职业体验、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和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建立健全学生行为习惯和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制度,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构建学校、家长、社会协同的指导机制。
6.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学生积极参加升国旗仪式、主题教育和共青团活动。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训,使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养成注重仪表、举止文明,诚实守信、知错就改,朴素节俭、不相互攀比以及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礼貌待人,与人和谐相处等良好行为习惯。训练学生做到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每天锻炼至少1小时,掌握安全、卫生防疫等基本常识,不过度使用手机……。要求学生自觉做到:遵守校规校纪,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为班级、学校、同学及他人服务。
三、落实课程方案
7.全面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画好课程地图的“三个圆圈”,即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特色课程以及课外教育课程。小学、初中要全面实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高中要切实执行学科教学标准,各个年级要制订符合学生现状的课程实施规划,建立学分认定制度。有计划地培训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推动“把课程权力让渡给教师”的变革行动,研究课程治理的制度性安排,建设教师课程权力运作的良好环境,激发教师的潜能和活力。
8.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要从关注民生的视角,进一步完善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等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方案;以强大的政治责任感,进一步加强德育、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劳动教育以及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理化生实验等课程,重视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有效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各类选修课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9.构建富有时代特色、彰显优质教育、体现外语学校学术水平的特色课程群,打造学校卓越教育品质和核心竞争力,超越常规课程动力系统提升学校的全面教育力。外语特色课程群要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全面考察知识、能力以及学习领域之间多层面的关系,研发并推进从小学到高中的“一条龙”多语种外语课程体系;联结北外附校与北外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资源,开展“复合型语言能力”实践研究,从而促进“学校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推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学校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四、规范教学实施
10.健全学校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完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制订选课走班指南;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维护课时安排、难度控制、进度递进等方面的严肃性。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完善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健全巡课、听课和教学评价制度,注重教学过程性诊断,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改进;校长及中层干部要深入课堂听课、参与教研、指导教学;健全作业管理办法,统筹调控作业量和作业时间;实现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11.坚持把扩展学科知识、提高学科能力、提升学科思维等核心素养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落实“让学习真实地发生”的现场教学要求,全面推进“每一节课都优质课”的“好课行动”。学科教学设计要突出“挑战旧知识以及僵化的思维方式和机械的思想行为”,要求学生积极投入挑战,建立接受挑战的支持性环境,鼓励在真实问题和真实世界中的自主学习,鼓动学生携同他人一起参与学习,鼓励每个学生都去学会主动反思,从而实现学业水平和学习力的全面提升。
12.积极学习应用优秀教学成果和信息化教学资源,鼓励教师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坚持因材施教、教好每名学生,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扶学习困难学生。
五、重视教师发展
13.结合“民转公”后教师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强化人文关怀,帮助解决教师思想问题与实际困难,促进教师身心健康。要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积极树立先进典型,加强师德教育。严格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建立通报警示教育制度。
14.研制“民转公”后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对教师的专业标准提出新要求,建立有关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导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能力的达标考核办法。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注重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的作用,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支持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凝练教学经验、创建优质课程。注重提高教师的“学生发展指导、走班教学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综合教育能力;重视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履行岗位职责的指导和督查。教育教学管理干部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念,坚持正确办学理念,注重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能力与教育教学领导力。
15.树立正确激励导向,突出全面育人和教育教学实绩,突出业绩优先、效果优先的奖励机制,充分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完善校内教师激励体系,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注重精神荣誉激励、专业发展激励、岗位晋升激励、绩效工资激励、关心爱护激励。完善校内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坚持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业绩卓越、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
六、完善学校治理
16.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制定学校章程,制定符合实际的学校发展规划,将办学理念和特色发展目标融入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办出学校特色。适时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依法产生新一届工会委员会,讨论并通过学校章程、学校发展规划,依照“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增进师生相互关爱,增强学校凝聚力。
17.“民转公”之后,必须适时改革财务、人事、基建以及行政后勤保障管理系统,按照公办学校规范建立标准化的保障体系。原有按照大学直属单位行政后勤管理模式需要调整,客观上存在的我校作为中小学校的后勤保障的“孤立状态”以及研发能力、水平偏弱的现状需要改变,必须按照公办学校的财务、人事、基建等行政后勤保障制度、标准以及管理机制进行体系重塑。
18.加强办学条件建设,校舍建筑和教学仪器设施设备配备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人事编制标准必须要配齐配足各学科专任教师,配备校医等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配置学生心理辅导室、卫生室等;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客观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整体水平及变化情况;要按照寄宿制公办学校的管理标准,对宿管中心的管理进行全面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宿舍利用率。
19.根据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与北外附校“校长同一”“办学场地毗邻”的特征,整合两校办学资源,研发符合现代学校制度的内部管理机制,从战略高层、中间层、技术结构、支持系统以及运营核心等五个层面科学设计学校组织结构,进一步提高学校组织效能。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办学理念指引下、符合海淀区办学标准的“两校相融合”的特色校园文化,优化校园空间环境,建设健康校园、平安校园、书香校园、温馨校园、文明校园,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20.会同社区、学区和家长的力量共建平安校园,严格落实中小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完善学校各项防疫措施,建立新冠疫情常态化的防控机制;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严肃“网格化、全覆盖”消防管控措施,加强巡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学校要把关注民生、维护稳定作为促进事业发展的前提,正视“断崖式”变革所引发的各类冲突“爆点”,畅通校长信箱、投诉电话、家长接待中心等沟通渠道,建立化解冲突的工作预案,通过强大的思想工作和多种有力措施,依靠上级组织和学校内部的工作专班、应急机制,动员各种有生力量,共克时艰,及时化解急重险难的近忧远虑、内忧外患,维持学校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后续发展打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21.注重发挥社区、学区、家长委员会等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作用,要与家长群体形成教育合力,密切家校协同育人,进一步加强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管理,进一步强化对家庭教育的指导。通过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业绩表现,包括教育影响力、管理能力、学业水平以及教育成效,不断提升师生、家长、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