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学校行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任务,要坚持稳中求进、有所作为,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我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努力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外国语大学,为中国全面走向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涉外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1.推进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全面完成学校章程修订工作,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的核准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报教育部备案后统一向社会发布。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加快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等文件精神,做好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学校已经决定在学校办公室内设法律顾问室,聘请法学院教师为法律顾问。
2.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继续推进职能部门和机构的整合优化,要充分认识“善政必简”的道理,力推精兵简政,减少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提高服务效率。要根据培养复语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构建新型的学术组织。研究推进教学科研机构的整合发展,顺应学科发展趋势,加强资源整合和人员协同,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升学科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经营服务机构的分类管理,划清权责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凸显经营效益。
3.加强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就是为了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不仅逐步提高教师在教职员工中的比例,而且通过提高门槛和引进培养,逐渐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准。要通过核编定岗和全员聘任制度,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绩效,提升学校的办学效益。职能部门人浮于事没有效益,但师生比太低,教师没有多少课可上也没有效益。每个人的工作量应该饱满。我们必须把握规模、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平衡,使质量效益最大化。学校的资源从何而来,必须向改革要红利。
4.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继续做好“探索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新模式”和“创新留学生招生及培养机制”三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国际组织实习基地等难点问题的解决。加强实施进展情况的上报与沟通交流工作,及时总结项目实施经验,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多方筹集项目资金。
5.加强专业建设。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与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央部委、国家重点外宣部门等单位共同研讨非通用语专业建设,适当调整非通用语专业建设规划,使外语专业布局与国家需求紧密契合,科学论证“十二五”后期乃至“十三五”期间拟申报的非通用语专业。今年已经报批尼泊尔语、索马里语,2014年拟申报中亚的塔吉克语、南亚的旁遮普语和学术语言古希腊语。根据新增非通用语学科专业建设情况,统筹考虑教学管理、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等系列问题,拟定整体实施方案。推进“欧盟语言文化教学研究平台”和“亚非语种群专业建设平台”建设。完成硕士专业学位点增列自评专项工作,深入探讨专业学位学科建设。
6.完善教育模式。立德树人、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过程。我们必须根据时代变化和社会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我们要借助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积极参与制定各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要结合学校特点和社会发展,不断推进法学、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本学期开展全校外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研讨,进一步探索我校外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深化教学理念,交流教学方法,研讨评价标准,推动外语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
7.强化质量工程建设。教育部直属高校必须年年有教学质量报告并且向全社会公布,5年一轮的教学质量评估将按审核式进行。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迎接本科教学质量的审核评估。要组织好教育部视频公开课、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教改项目、“外语专业实践教育课程立项”项目、非通用语种教材资助出版等各级各类项目的立项、结项及评审工作。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升我们在教学方面的影响力。
8.实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根据北外的现实和特点,借鉴国内外顶尖大学和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的先进经验,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方式,完善研究生实践教学和学术创新体系,在导师的遴选和使用上引入奖惩竞争机制。积极推进“新汉学计划”、专项留学生培养项目及其它高端博士培养专项项目实施,为高端专门人才搭建国际化平台,强化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特色。加强六个一级学科研究生通开课建设,研讨落实课程教学组织、课酬、队伍建设、管理机制等内容。推进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做好研究生奖助体系建设、研究生收费标准核准、院系研究生培养经费核算分配等专项工作。全面改革创新研究生选拔体制机制,研究制定研究生硕博连读规章制度。统筹调整研究生培养类型和模式结构,不断完善学术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督体系,启动预答辩和匿名评审质量监控专项工作。
9.积极申报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积极筹备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出台学校2011创新中心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化与协同创新参与单位间的联系和合作,推进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组织开展主题论坛等系列学术会议,做好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果编著、出版、宣传等工作。协同创新是一个综合改革项目,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方面面,需要全校的参与。希望大家都能要为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出力。
10.加强教育部和北京市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迎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审,争取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通过基地优秀评审。以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为依托,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做好基地申报材料撰写和专家咨询、预评审等工作,汇总整理基地建设相关成果,做好基地建设周期工作规划。推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
11.建设好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加大对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的管理与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各基地教师调整研究方向,主动开展相关领域的应用对策性研究,提升基地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和水平。做好校内第一批区域和国别研究项目的结项验收工作,启动第二批区域和国别研究项目的申报与立项。做好四个培育基地主任遴选换届工作。
12.提高科研项目申报与管理水平。贯彻落实教育部《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依据新的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实现科研项目全覆盖、立体化、科学化管理,分类抓好项目申报培训和校内评审,将纵向项目、横向合作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列入科研奖励体系,发挥好重大科研项目对组建学术创新团队的带动作用。在全校范围内研究探讨学校科研工作,总结发展成果,明确发展目标,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继续推进《国际汉学》申请刊号工作。做好迎接教育部经费管理入校检查的准备工作。另外,准备改革学术会议管理方式,拟将对各单位的学术会议审批制度变更为学术活动经费按额度下发,同时加强使用的审计,对使用不合理的下年度核减。
13.推进教师发展工作。结合教育部、北京市关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有关精神,依托教育部“国家亟需非通用语教师发展改革试点”项目、北京市“教师发展基地”、“名师发展工程”等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项目,深入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探索形成学校教师发展总体规划,开展系统化教师发展培训,探索跨专业、跨学科教师发展合作机制;做好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项目。举办2014全国非通用语种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继续举办“北外讲坛”和“教师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活动。
14.研究制定校内人才激励计划。适应学校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需求,研究制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青年教师卓越人才激励计划》,对校内中青年教师中的突出人才予以评价和激励,建立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术梯队。严格把好进人关,按需进人、按岗聘用,完善招聘工作程序,为学校师资队伍补充新的力量,不断优化学校人员队伍结构。
15.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服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国际化,积极开辟国际资源,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做好因公短期出国/赴港澳台的管理工作,提高出访效益,争取国际化资源。推动中欧人文学院、中国葡萄牙语教学平台和葡萄牙语国家汉语教学平台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制定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办法。改革外国专家聘用制度,以院系为试点引进国外学术院长/系主任,加强学校与国外大学和机构间的学术和研究合作。做好“东盟10+3”、“了解中国”等服务国家战略的重点培训项目。
16.建设好海外孔子学院。加强孔子学院理事会制度建设,为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不断推动孔子学院的特色发展,开发和培育富有特色的学术项目和文化活动,以特色发展提升孔子学院的品质和影响力。进一步完善人员外派机制,做好孔子学院外派人员的招募、选拔、外派工作,建立和完善外派人员储备机制。加强新成立孔子学院的建设,推动伦敦孔子学院的特色发展,启动地拉那大学孔子学院建设的各项工作,揭牌成立哥廷根大学孔子学院。促进部分孔子学院办学规模的扩大,力争在今年年底使韩国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俄罗斯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比利时列日孔子学院、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孔子学院的招生规模有较大提升。
17.科学规划西校区校园建设。上学期我们完成了留学生楼的改造工程。目前,学校东校区的校园建设任务基本完成,2014年及今后几年的校园建设重点在西校区。要结合校园建设现状与需求,启动学校整体建设规划的修订工作,统筹西校区建设,逐步改变西校区的面貌。加快西校区环境整治,美化建设中的校园环境。抓紧完成西院综合教学楼建设和收尾工作,按计划投入使用。做好新建项目的前期规划和论证,积极推进西校区的有序建设与开发。
18.加强学校治理信息化建设。学校要加强学校网络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校内网络设置必须做到相互兼容、统一管理。用信息技术提升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加快教务管理的信息化,逐渐实现所有本科课程的网上选课、学生网上进行教学评估,启动全校研究生课程网上统一排课、课程系统公开公选和课程安排手册制订。进一步完善全校教室统一管理,研究MOOC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依托“数字北外”基础建设,统筹现有信息技术、教学、科研、财务管理平台,开发建设人事信息数据软件,进一步推进全校办公自动化,不断完善全校手机信号和无线网络,继续扩大网络出口带宽和国际VIP带宽,满足校园各群体的需求。推进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学校资产、科研、教学和人事等基础数据,实现多部门多系统经费管理对接联合机制,加强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可控性。优化“一卡通”功能,开发支付缴费等多项业务。做好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新教学楼礼堂、千人礼堂和语言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做好系统的升级改造和资源平台的建设管理。
19.全面深化学校后勤系统改革。从体制机制上加强后勤改革的顶层设计,优化人、财、物等资源和能源的配置。加快推进后勤管理处和国际交流中心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服务职能与经营职能剥离,强化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估。完善制度建设、规划服务流程,进一步增强后勤系统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后勤服务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加强师生员工体检、疾病防范和健康知识培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20.切实解决好教职员工的民生问题。切实关注青年教师住房问题,重点在租售房信息、资金帮扶、校内公房合理周转等方面开展工作。积极探讨新建或合办幼儿园方案,为教职工子女就读北外附校创造更好的条件,逐步缓解青年教师子女入托、入学难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1.积极开展合作共建。进一步加强合作机制建设,学校已经把发展规划处与发展委员会合署办公,就是为了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在这个基础上,要统筹董事会、基金会、校友会,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充分调动校内各方资源,广泛联络社会各界,加强交流与合作,拓宽办学资源。当然,合作共建不仅是为了拓展资金和物力资源,而且也是为了人才培养的目的。要促进相关职能部门和有关院系的互动,充分发挥院系所的作用,既拓宽合作领域也保障合作共建深入到人才培养的一线。
22.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制订学校办公用房管理办法,统一教学用房、科研用房和机关办公用房标准,完成西校区综合楼分配工作,开展其他教学、科研、办公场所的核定工作。加强学校会议场所和体育运动场所的统筹与管理。开展周转房专项清查活动,充分发挥其在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方面的作用。严格实行物资设备采购预算审批制度,改进招投标管理办法,严格执行设备使用年限和报废制度,提高物资设备使用效率。规范办公家具、设备配备。理顺节能管理体制。启动学校无形资产评估工作,研讨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有关规范和制度。
23.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充分发挥学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作用,理顺学校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引入竞争机制,焕发企业活力,使之做大做强,创建行业品牌。对学校经营性质的单位和项目进行资产清查,科学核算学校资源占用情况,入不敷出的单位和项目实行退出机制。妥善处理香山基地、顺义基地后续工作。解决和平门、北戴河房产开发与管理问题。
24.建立现代财务管理体系。推进预算管理精细化,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和均衡度以及预算执行的效果,逐步实现全程管控,降低学校日常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偏差,加强对各单位预算支出的分类控制,建立预算执行进度跟踪机制,保障财务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完善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修订《北京外国语大学财务制度》、《北京外国语大学会计制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学校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压缩学校“三公经费”支出,严格经费管理,强化支出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加强日常经费报销审核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