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4日,我校初中数学教研组,以一次集体备课为范例,深入探讨集体备课的方式、流程、侧重点,对今后促进年轻教师发展提高、教研组专业化建设,提供了相关经验。
本次活动中,由初一备课组全体教师,以“整式的加减法——去括号法则”为题,展示一次完整的集体备课活动。
“整式的加减法——去括号法则” 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整式的化简和整式的加减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等后续数学知识做好准备,同时也是是以后分解因式、解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点当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这个知识点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同时它也是一个难点,因此去括号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集体备课是从主备教师的分析开始的。
首先,主备教师明确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掌握的核心知识,教师授课时的重点,以及预计会出现的教学难点。随即展示主备教师对整堂课的设计思路,从引入环节的预设到实例分析,进而归纳出本节课的重点——去括号法则,每一步都预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歧偏差,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教学设计通篇体现出主备教师的精心准备和专业素养。
但是这远远不够,由于我校初中数学采取分层教学,故各教学班级的学生学情差异甚大,主备教师往往从自身出发,所针对也多是任教班级的特点,这就需要同年级其他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复备。
紧接着,各分层教学班级的任课教师,各自阐述自己针对本教学班级学情的教学设计:A层学生基础最好,相对理解能力也最强,因此,A层的教学设计从实际应用题展开,既引出本节课主题,又为后续章节埋下伏笔;B层学生学情次之,故B层的教学设计偏重于学生的课堂练习,在理解基础上掌握;义务班的学生基础最薄弱,而且对抽象的代数学习相对困难,所以针对义务班的学生,更需要将新的、抽象的“代数加减法”知识点,与以往所学的、具体的“数字四则运算、乘法分配律”相对比,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扩展的循序渐进过程。
最后,全组数学教师,在听取初一备课组的分析与设计后,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每个人所站视角皆不相同,初二教师看重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初三教师更关注此知识点在中考中的错误类型。尽管每位教师都是依据自身的风格提出教学建议,尽管观点各不相同,尽管谁也不能说服所有人,但是,正是这种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正是互相研讨避免设计者“一叶障目”。无论是设计教学方法的初一教师,还是从各种角度提出问题以及建议的初二、初三教师,都在本次活动中到得提升,特别是我校的部分青年教师,直到活动结束之后还在讨论各种教学方式的特点。
本次活动的顺利举行,不仅得到了全校各位老师的支持,也体现了数学教研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我校青年教师快速发展和提高。

孟威老师主持教研活动

宋宗伟老师作为初备及A层代表展示

刘志鑫老师作为B层代表展示

姜春花老师作为义务班代表展示

王月华老师交流自己的备课想法

组内老师耐心倾听备课展示
(初一备课组 宋柏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