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初一年级与清河中学开展同课异构活动

作者: 时间:2015-06-10

6月9日上午,初一年级英语备课组参加了与清河中学的同课异构活动。活动在初一年级六班、七班进行,我校初一年级许秀老师、清河中学初一年级马歆墨老师作为授课教师,为两校教师呈现了两节精彩的课堂。同时,还专门邀请了海淀区教研员王永祥老师为两校教师评课并进行指导。我校初一年级全体英语教师以及清河中学全体英语教师参加观摩。北外附校副校长张继军也出席了此次活动。

作为校际教研活动,同课异构既有利于教师切磋交流、探讨规律、实现目标,又有利于教师各显本领、各展所长,还能让教学异彩纷呈、方式多样,是一种有效的新教学形式,能加强教学交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本次研讨的课型是听说课,课题是课题是《新目标七年级下册》第十单元Section A部分。我校初一年级许秀老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设置了从易到难的听力任务,采用“支架式教学”,充分给足学生“支架”之后,创设有趣的餐馆点餐情景,进行会话练习,话题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及时检测了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清河中学的马老师,大胆实验叙事性教学,设置多个有趣的听力任务,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课后,海淀区教研员王永祥老师为两位教师指导评课。他指出:一堂好的课应该关注三条“主线”,即知识的主线是否准确,活动设置的层次性,能力要求的递进性;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研究“数字化学习者”的特点——面对大量的信息,如何进行有效提取,形式上,喜欢视频、音乐等多媒介的刺激,喜欢多任务平行化的处理;同时他提出,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希望教师多提有创造性,启发性的问题,课堂的形式上应该有创新,而架构应该有清晰的了解。

通过本次“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通过这样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在不断地思想碰撞中,激发创新的火花,达成最优化的教学共识,从而提升上课听课老师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初一年级 张硕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