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召开了以“小学语文课程结构化与教学有效性”为主题,基于《玉泉语文》为教改样本的课堂展示活动及交流研讨会。
来自玉泉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的九位语文教师分别连续上了三节体现“教、学、用”的观摩课,针对《玉泉语文》教改文本和课堂教学予以完美呈现。与会教师深入课堂,一起观摩、研讨、交流、碰撞。下午的交流研讨会,做课教师们首先进行说课,接着张立军、黄毅、薛炳群等著名小语研究与教学专家分别进行追踪点评,名家们面对面“以课论道”,寻找语文本体性教学的价值,并积极同与会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和聚焦式研讨。
通过三个学段、九节观摩课的学习,我对“课程结构化”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首先要做到教学目标结构化。从国家课程标准出发,要学会将学段目标分解为学年目标,将学年目标分解为学期目标,然后多角度选择文本,制定本单元学习目标,从而再细化到每一篇文章的教学中去。第二,要争取做到文本结构化。每个学段连续的三节课呈现,展现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第一节课初步学习相关语文知识,第二节课加深体会和理解、运用相关语文知识,第三节课将前面两节课学到的知识,内化、迁移、运用到习作中,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也要将这种拓展思路投射于所教文本之中,做到“课课有关联”。第三,要尽量做到教学结构化。第一节课运用了“教、学、用”三个环节,第二、三节课则以“学、用”为主。三节课之间是“教、学、用”的结构,每节课也是“教、学、用”的结构。这样通过课堂的结构化,力争把课堂的学习权利交给学生,真正做到“让学习发生”。第四,积极借助我校为教师创设的教研平台,做到活动结构化。像这种规模的研究课,势必要发挥团队作用,教师也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共同研究出教学目标和流程,同时这也不难促进我校教师专业的发展。
此次交流研讨过程中,我校小学语文教学骨干刘沛老师积极同薛炳群专家互动交流,提出质疑: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否更应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薛炳群专家对刘老师的想法表示认可和赞许,他建议小学生坚持每天课前的“一分钟演讲”,他说:“不是每个孩子在未来都能成为作家的,但每个孩子都要与人做最基本的交流。小学语文教师要着力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此次活动为我校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案例和范本,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对接以及专家的专业引领,相信我校小学语文教师能把握语文课程研究和实践的新思路,为我校语文教学品质注入新的营养和活力,力争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把语文教学转到语文的本体性教学上,转到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上,让语文课堂焕发“语文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