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高中语文教研组开展了同伴互助式的“课例研究”活动,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撰写课后反思的过程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活动。
4月14日高中语文教研组开展课例研究“研讨课”活动,高三年级组的虞昌华老师和魏礼元老师围绕“有效的提分策略”这一主题,上了两节研讨课。两位老师采取“多人一课”的形式,针对海淀区一模语文考试试卷进行了分析;两位老师本着利用好试卷,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原则,对试题进行归类并做了细致地讲评。
虞昌华老师课堂出示的第一题题目:作者认为《西游》“元虚荒渺”,《三国》“不尽合正史”,《水浒》“诲人以盗”,请从中任选作者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三位同学来讲自己看到的重点词语或短语是什么,结果三位同学没有一位把“元虚荒渺”“不尽合正史”“诲人以盗”说出来,不能看到这三个短语,也就不容易把握答题要点,可能导致写出来的一段文字全都偏离中心。另外,学生在写这道题时,许多同学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由于这个关联词强调是“但是”后面的内容,容易导致话题的偏离。在选取事例进行论证时,有学生不会紧扣住观点来说,导致说理分析不太合理。最后,虞老师总结了四点:(1)紧紧围绕题目的关键词语来写。(2)尽量少用关联词“虽然……但是……”。(3)选取事例一定要扣住关键词语。(4)结尾再次点到关键的词语。通过这样讲解,学生知道了自己丢分的原因,也掌握了这类简答题的答题技巧。
魏礼元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真正地去读懂文本,并带领学生对《清明节》、《清明雨》两个文本内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结构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魏老师针对题目进行了审题,细化题目要求的答题要点,指导学生明确题目的答题指向性。之后展示学生答案,让学生根据答题要点对事例答案进行赋分,并且紧扣答题要点说明赋分理由,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全面地组织答案,提升了自己组织答案的能力和技巧。
“讲也有尽时,考也无止境”,两位老师抓住学生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讲评,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有所收获——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是仅仅停留在“授之以鱼”的层面,而是“授之以渔”。为接下来的备考教学提供很好的探索和示范。
(高中部 语文教研组 娄树华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