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下午,初中理化组在物理实验室开展教研活动,梁瑞英老师对特殊方法测密度的习题进行了讲解,拉开了本学期初中理化组解题讲题教研活动的序幕,初中全体理化组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上学期,海淀区教研员李天印老师来我校听课,提出可以通过“一个例题、二个变式、三个练习”的模式来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理化组教研组长梁瑞英老师深受启发,决定开展系列教师解题讲题活动,并作为本学期初中理化组教研的重要内容。并规定每次活动由一名教师主讲一类问题,设计一个例题二个变式三个练习,讲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并讲出习题设计的思想。
本次活动,梁老师讲的内容是特殊方法测密度。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密度来鉴别物质,依密度的定义式ρ=m/v,通常是用天平测某物体的质量,再用量筒测此物体的体积,做比值计算出密度。但学习了浮力知识后,我们有更多的测量密度的方法,甚至在只有刻度尺的情况下,也可以测出石块的密度。
梁老师以2013年北京中考的实验题35题为例题,对此类问题进行了讲解,并指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首先对题目中叙述的情景画出示意图,通过两图的对比,利用漂浮时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等于物体质量,用容器底面积、两次测量出的水深及水的密度表示出石块的质量;再想到将石块浸没在容器内水中测一次水深,利用排水法找体积;最后写出需要补充的实验步骤,进一步写出石块密度的表达式。
讲解完此例题后,梁老师给出了变式一和变式二,虽然题型发生了改变,题目中叙述的物理情景也有所不同,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用到的物理学知识与例题相同。最后,梁老师又给出了三个用同样方法可以解决的此类练习题。
从例题到变式再到练习,几个题目用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基本相同,但每题中测量的物理量有所不同,展现的物理情景也有差异。变式一是对例题的拓展,同时,变式一又为变式二做了铺垫;由例题到变式一和变式二,题目的选择有连续性和递进性,由浅入深。经过例题和变式的讲解,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方法后,通过三个练习题可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最后一个练习题又增加了思维的灵活性。
理化组老师认真听讲
梁老师讲六个习题安排思路
梁老师讲课板书
初中理化教研组 刘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