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调研结果通报与总结大会

作者: 时间:2012-12-24

2012年12月21日,我校在二层阶梯教室召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调研结果通报与总结大会。校长林卫民,副校长张继军出席大会并作总结讲话。大会由副校长、副书记高雁鸣主持。全体中层干部及教师参加大会。

副校长张继军对区教育督导在我校调研的结果向全体教师进行反馈。督导组在一天时间内,通过听取校长汇报;与干部、教师、学生座谈;进班听课;校园观察等形式,对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成果及教育教学、行政后勤等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的督导调研,并分干部组、教师组、听课组、学生组就调研情况分别进行了反馈。

干部组对林校长提出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教育教学工作、队伍建设、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校长理念先进,“学校改进行动方案”科学有效;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各项管理体制健全,党组织、教代会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在依法依规办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管理上设置“三条五块”、政策执行、收费规范有序,学校的服务能自觉接受家长监督等;德育管理实行“五大节”与养成教育相结合,成绩显著。

教师组认为学校进步明显;干群关系和谐;教师专业发展得到保障;学校行政部门的办事效率等不断提高;我校师生员工普遍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教师教学认真,爱岗敬业,幸福感、成就感和归属感强。同时,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建议学校加大对内宣传力度,使教师更深入地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二是进一步培养教师落实“适合一切学生的高质量教师”的教师发展目标;三是建议教师应将自身的专业发展与学校办学目标保持一致;四是建议学校加强理科教学;五是建议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和形式上能够更好地体现办学目标,引起师生共鸣,有本校的文化沉淀,突显各班班级文化特色。

听课组认为我校教师素质普遍较好,教学基本功较扎实,有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和学生观,有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课堂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基本准确,课件质量好;在课堂教育实施过程中对学生有学法指导、训练和操作措施,针对性强,重视知识和能力的落实;学生学习习惯较好,与教师互动充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得到锻炼与提高,学生有较大的收获。同时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教师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要下更大功夫,做更多的研究;二是希望教师把“让学习发生”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每堂课的教学活动中;三是希望在学生学习管理上更加规范。

学生组认为我校“爱心教育”在学生反馈中得到体现;学生会、班委会、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好学可爱,有着较强的自主精神,学校主张的“自觉约束、自主管理、自立教育、自由发展”的“四自”教育得到体现;学校对学生特长的培养做了大量工作,如建立社团、开设选修课、成立校队等;开展了评教评学活动,学生有机会参与对学校工作、教育教学的评价,学校开展相应的问卷调查,并做到了及时反馈,考核工作常态化;学生普遍反映作业负担不重;学校对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和管理,学生反映老师们和蔼可亲,学生熟悉、理解校长的办学理念,甚至与校领导有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张校长最后总结,通过此次督导调研,督学们一致认为我校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成绩显著,我校师生对校长个人能力、人格魅力及办学理念高度认可是凝聚全校力量、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何更好地将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是我校今后努力的方向。

随后,林卫民校长发表了题为《督导评估后的反思》的总结讲话。林校长提出,本次督导检查是教育督导自我校复办以来第一次进入校园检查,根据区教育督导室对这次检查的重视程度及检查反馈的情况,从宏观上分析,我校有许多方面的进步值得肯定:一是办学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二是办学指导思想和目标进一步清晰;三是办学业绩的进步得到了充分认可。

但林校长认为,这次督导评估,也让他认真反思了学校的现实、存在问题的原因和今后学校工作特别是学校管理应当改进的方方面面,更加清晰学校的明显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以期深化“学校改进行动”的正确道路。

林校长从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

一是办学环境虽有改善,但复杂性依旧。

人的复杂性、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学校文化的复杂性等,导致我校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难以掌控:一是我校管理的绝大部分行动都受非线性因素的制约;二是理想目标和现实的分离;三是影子系统对合法系统的干扰和影响;四是管理中的混沌现象。

此外,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扩张和质量的提升,目前处在发展转型的重大变革之中,面临着更加日益复杂的环境变化:一是教育需求新旧并存,“分数本位”、“应试教育”、“升学第一”仍然是一种普遍性需求,同时“能力本位”、“个性发展”、“创新品质”等现代教育需求在不断地呼唤教育的变革;二是学校政策新旧交织,旧的政策和制度仍在发挥重要的惯性作用,新的教育政策和制度又在不断地推出,虽然学校的教育政策有了很大改善和提升,但由于体制使然,仍使人感觉缺乏稳定性;三是面临更多的利益冲突,既要面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要求和规范,又要符合大学的行政和经济要求,还要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更要充分考虑学生和家长的利益,但这些方面的需求和利益却常常不能融合;四是学校教育任务和功能不断扩展,从单一的面向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转变为同时拥有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多重任务和功能,从单一的民办责任转变成“民办责任自担、公办责任承担”的重压;五是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发生了质的变化,教职员工的学历层次、文明素养、民主意识有了很大提升,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对学校管理和决策的参与要求和能力也越来越强。

由此不难发现,教育的复杂性,学校管理难以掌握的特质,加上我校所处的环境已从相对封闭、相对单一的环境转变为变化较为频繁、较为开放、较为复杂的环境,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做出积极的应对。学会管理、学会沟通、学会处理危机和困难,学会教书育人并做好教书育人……,这就需要全员作出更大的努力并付诸行动,而不只是校长一个人自言自语。

二是教育理念的成熟,并不意味着办学的先进。

林校长认为,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研制了发展的蓝图,有一套美好的办学理念和领导思路,但是,从督导调研组提供给的文字报告中可以看到,从领导到管理,从学校到学部、年级再到课堂,存在明显的“衰减现象”,从理念到行动,从设想到落实,还很值得期待。

学校的发展,要进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靠校长,校长是学校的“灵魂”;第二个阶段,靠管理、靠制度,管理和制度是学校的“躯体”;第三个阶段,靠文化,文化是学校的“行动和执行力”。从我校当前的管理实践来看,如果不从“理念层面”解脱出来,只是自说自话地讲理念,至少会出现三种危害:“理念”将沦落为虚饰、取巧的工具;“理念领导”成为新瓶装旧酒的华丽标贴,说得越来越好听,管理还是老样子;“理念”成了唯一可玩的奢侈品。

林校长引用英国教育大臣鲍尔斯(Ed Balls)的话提出如何通过制度和管理“不容忍欺凌行为”,使学生获得“坚实的基础并获得良好的资质”,帮助“学习有障碍”的学生。针对学生中的“欺凌行为”偶尔还存在;对于优秀的学生如何使他们更优秀,全体干部和教师还要想更多的办法;对于“学习有障碍、心理有问题、行为有偏差”的学生,除了抱怨外,教师们更要用专业化的好办法尽力去帮助他们。

林校长进一步强调,“促进学校层面的改革,确保儿童接触到有效的、基于科学的教学策略以及具有挑战性的学业内容。”这并非针对教师的要求,而是针对学校管理的要求。因为对教学是否有效、教学策略是否科学、学业内容是否有挑战性的评判,都必须建基于课堂实地观察、教学效果检测、学生知识缺口分析、考试成绩追踪等一系列实证技术的运用,这不是教师个人所能做到的,而必须靠管理的力量去完成。

三是规范管理、加强管理,是我校最具现实和永恒的话题。

林校长从价值实现的角度看,要求我校各级干部需要将办学观点或理念变成一种学校执行力,从而实现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创造。将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一些成熟思考,变成学校现实的优秀,变成大家共同的优秀。同时指出管理者只有权威是不够的,更要有资质。有了职位,并不一定有了管理资质。管理资质是参与学校管理的条件,也是资格依据,主要包括能力、态度、行为和责任等。管理资质首先是一种个人所应具备的能力。诸如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决策分析判断能力、沟通协调内外关系能力、探索和创新能力等;管理资质也是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态度。态度是管理资质的决定因素,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也是承担责任的保障;管理资质同时是参与学校管理的行为方式。管理者应切实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并不断地进行行为反思;管理资质还意味着责任的承担。在学校管理中,不应存在权力享有者与责任承担者身份错位的问题,而应该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在成为决策权拥有者的同时,要担负起学校管理的责任。在共同成为决策权拥有者的同时,要共同担负起学校管理的责任。

林校长强调,学校领导要确立“团队领导”的理念,应超越“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管理理念。校长是重要的,但办好学校只有校长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每个学部都是一所学校,同样地,管好一个学部,分管校长是关键,但没有建立良好的管理团队,分管校长再努力也是白忙乎。

目前,我校已成功地改变了构成基层团队的组织方式,变纵向系统为横向系统,变“金字塔”式的组织为“扁平式”的结构,形成多个集决策、管理、执行于一体的低重心的组织系统,制度化的放权是提高组织效率的唯一因素。但是,决定这个制度的最后成败,还是靠人、靠团队,林校长希望各位分管校长,带好由学部领导、年级组长组成的管理团队。管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要主动参与、积极反思,并有团队意识而不是一个人为所欲为,这是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校管理发展的永恒动力。为此要建立以下的管理规则:

一、确保学校管理团队中每一个人员权力、地位的平等,拥有职责范围内同等的权力和平等的地位,既不存在主客体关系,也不存在权力、地位的等级差异,体现管理团队中每个人的主体性。

二、相关管理者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真诚地接受其他相关管理者的观点,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相信他们的能力,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身上。

三、鼓励学校相关管理者自由参与,实现学校管理的思维共享。

四、学校管理中的每一个参与者要勇于承担责任,共同解决学校管理中的问题。所有参与者共同承担起管理责任,保障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顺利进行。

此外,林校长提出还要抓好三件事:

一是制度建设;二是培育非制度性的领导要素,主要是各种类型的学术领导和专业领导,尤其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所形成的课程与教学的领导团队、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领导团队等,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学术领导作用和功能;三要确立每一个教师都是学校管理者的理念。

每个学部、每个年级、每个教研组作为一个共同体,要使共同体内的广大师生形成共同意志、共同愿望和集体规范,积极而进取、宽松而有序、融洽而愉快地生活和学习。学校迫切需要分管校长、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和学术团队的领军教师,尽快成长,成为真正的管理行家和教育专家。这样,我校才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本次大会是我校自制定实施“学校改进行动方案”以来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为我校查找自身不足提供了良好契机,为我校进一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办学档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参考和依据。相信在上级各部门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关怀指导下,在以林卫民校长为核心的各级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我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一定能走上更加快速、有效的发展之路。

林卫民校长作总结讲话

副校长张继军对督导调研结果进行反馈

副校长、副书记高雁鸣主持大会

大会现场

(校办 孟娜)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