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为了让学习发生——落实“教学五认真”系列专题培训会之三

作者: 时间:2011-10-08

供稿/小学部 文/邹学红

9月27日下午,在北外附校二层阶梯教室,校长林卫民为小学部全体教师做了一场题为“教学是为了让学习发生”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小学部副主任张立新主持。

报告中,林校长结合国内外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旁征博引,饶有风趣地阐述了“教学是为了让学习发生”这一命题。

林校长指出,教师工作的关键不在于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这是因为:一、教比学更难;二、促进学习是教学的唯一合适的目的;三、教学仅仅是影响学习的条件之一,是学习的补充,引导学习,是与学习相互依赖的,是为了学习和发展,要兼顾学习和发展两个方面。林校长明确,人生来就具有几乎能做任何事情的官能和能力,这些官能和能力至少能使我们超过容易想象得到的地步。学生有做任何事情的官能和能力,关键是如何开发。

如何实现让学习发生的教学?林校长提出,教学当需要面向学的“教学意识”。一是确立目标意识,即在教学行动之前,对行动后果(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做出预见;二是形成学科语言体系,因为没有学科语言体系就没有学科思维,没有思维的学习不是人类的学习。三是要认识到训练的重要性。正如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所言:即使那些看来自然禀赋极高的人,也是操练的结果,是通过重复行动而达到这种高度的。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对此也有论述:官能的发展,取决于对学生能力进行适当反复操练而形成的习惯,而不是取决于知识。

关于训练的重要性,林校指出,目前,我们不清楚,不能“使——学习”发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哪些训练与教学可以发动最大程度的学习,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在教学中注重迁移与知识泛化。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所说的,增强学生的心智、鼓励知识泛化、在新情境里解决问题。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知识的活动,而更重要的是关注知识在新情境里的使用和泛化。然而迁移不是必然的,迁移的实现有赖于一个前提和基础,那就是迁移源和迁移目标所共同具备的因素。教学要面向思维。当一个人在知道事情如何做,并自信能做好时,他不思考;当事情熟悉,无需思虑即可做时,他不思考。当事情让人质疑时,我们要去思考;当我们专注于需要思想的自在之物时,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是最激发思维的东西呢?是一种空、一种缺乏、一种不足、一种缺席、一种非存在的状态。

教师可以实现让学习发生的教学,因为受过教育的人具备了很多特质,如在环境中辨别有意义情境的辨别能力;对以前不敏感的事情的吸引或邀请做出反应的能力和倾向的素质;在任何给定的情境中,决定什么是好的和不好的鉴赏能力。

当然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林校所讲的,教学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帮助学生指出情境的相关特点,示范娴熟的反应,以参与行动的具体风格指导学生;二是最后的关键时刻,教师必须退出,让学生在没有任何中介的情况下学习对情境的要求做出反应。此时,学习,就发生了。

林校的讲座深入浅出,诙谐幽默,让在场的每一位小学教师受益匪浅。最后,本次讲座在老师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责任编辑/孟娜)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