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颗粟,秋收万粒子——初中语文组高效课堂评课感悟集录

作者: 时间:2011-10-10

金秋九月,北外附校的高效课堂研究如火如荼地进行,以“课案”为研究实体的教学研究在各教研组已蔚然成风。实现了借一堂课,不只吸一技之法为用,鉴细瑕微疵为勉,而是更深层引发每一位老师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和理解,正如:“春种一颗粟,秋收万粒子”般,使北外附校的教育教学稳步地整体提高。初中语文组将本次活动的收获感悟整理如下:

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王彩花

9月26日下午,初中语文组的高效课堂评课活动在图书馆进行,除全体初中语文教师外,张继军校长和梁德秀老师参加了评课活动。

教师们由老师的素质展现谈到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方法的设计谈到学习方法的引导,教材内容的使用延伸到课外资料的选择……整个活动气氛热烈、话题广泛,智慧的花火时时迸溅。老师们一致认为学生是富矿,潜力无穷大,教学要落脚在学生身上,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张校长对初中语文组老师们丰厚的功底和整体实力进行了充分地肯定,并对和谐团结、积极敬业的教研氛围表达了赞赏之情,同时对语文教学进行指导性讲话,要求语文老师要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师要遵循“传”而遵“道”,“传”而有“道”的教学规律,树立“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的设计理念,要让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让“学习”真正在学生身上发生。

梁德秀老师提出的“标(段号),划(词语),框(重点词),查(字典),写(解释),圈(好句),评(体会、归纳中心、线索、写作方法),敲(与作者不同的独特见解)”方法,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地概括归纳,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建构阅读能力体系,明确学习内容

叶方

王彩花老师的散文复习课,宏观视角,微观切入。在学生进行大量课后散文阅读练习的准备,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王老师以课标为指导,以考纲为依据,带领学生梳理散文重要知识点及考点,构建散文阅读能力体系,使毕业班的学生形成了清晰深刻的理性认识。之后,王老师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散文阅读知识点抽丝剥茧,条分缕析,随之根据学情,确定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做到老师对教授内容、学生对学习内容心中有数。

语文知识细而杂,所以有很多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模糊不清,似乎学会了,但考试中又拿不到高分,想好好复习却又觉得无从下手。王彩花老师的这节课,从宏观上给学生建构阅读能力体系,又从微观上对重难点辅之以详细而明确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明确了学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学,真正努力实现 “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

培养语文能力 渗透思想教育

——听两节语文课有感

任彦

王彩花老师的散文复习课立足初三学生实际,以中考考点为依托,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以下几点做法很值得学习。

一是知识梳理系统化。在老师的带领下系统梳理了散文的概念、特点、分类、表现手法、线索、主题等知识,为散文复习奠定基础。

二是思路方法规范化。在教学中老师落脚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关注审题的训练、答题的规范化,使学生的学习有法可依,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如在教学中梳理找线索的方法:抓标题、顺词语、串时空、定感情、审主题。

三是课内向课外拓展化。在教学中有课内《鼎湖山听泉》的理解向课外延伸,完成《秋山红叶》、《郁孤台笑了》两个文段的巩固练习,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王向华老师的小说《最后一课》阅读课紧扣典型坏境中分析两位主要人物,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主题的能力,激发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及对母语的热爱。这节课很有亮点,思想教育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感人至深。

亮点一:老师的语言很有感染性,文采飞扬,激情洋溢。在学生辩论环节,师生不时撞出智慧的火花,爱国情感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和听课老师。结尾的师生诗朗诵《我有祖国,我有母语》将学生的爱国情感推向高潮。

亮点二:关注语文能力的训练。老师引导学生从描写方法入手多角度、多侧面地还原立体化的人物形象,深刻领悟心理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生发言踊跃,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亮点三:设计片段悟情,将读和写相结合。老师在片段中设计替小弗郎士写一段心理活动,进一步使学生情感内化。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王老师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很值得学习。

评课反思

姜素芳

9月26日的评课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王彩花老师的课堂容量大,学生反应敏捷,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王向华老师上课时神采飞扬,语言丰富。学生发言踊跃,有理有据发表自己的看法。

评课的同时,各位老师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抒已见。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和面对问题时的应对措施。

尤其是有老师提到的让学生多动手,多练笔。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只图完成进度,很难把“学”落在实处。现在,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了方法,学字当头,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多说,多写,多练,特别是课堂的练笔,一定要抓住,抓实。以后,我要遵循这一原则,把讲练结合起来。

评课反思

何莹

通过教研组的评课活动让我对教学的认识有了提高,对如何上好一堂课有了更具体得理解。

一 精心构思、目的明确

王向华老师的课采用“两线一点”的构思方式,线索明晰重点突出。王彩花老师的散文复习课立足中考,以散文的“线索、主旨”串联起较为全面的散文结构框架。

二 巧妙提问、营造活跃气氛

提问要讲究实效性、艺术性和启发性。《最后一课》通过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来展开对文本的分析和挖掘,一个问题串连起文章的脉络。课堂上展开的“谁是主人公”辩论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在互相辩论中“爱国”这一主题得到最好的体现。学生积极思考,观点明确并深受启发(学生专注的眼神、发言、穿校服这一动作等细节可体现出学生精神上的收获)

三 思考“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如何去教?学生怎么去学?是值得一直思考的问题。面对现实的学生(学生基础差,生活条件优越没有升学压力,自我叛逆等问题)想让他们热爱学习、自主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这远比上好课要难。我觉得要想实现高效课堂应当立足现实,不可操之过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启发学生表达个人见解,帮助他们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应是好的教育和学习法则。对于教师而言,要在课前明确这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以及怎样去学。课上积极调动学生,让学习活动尽量生动而有意义,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总之要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思考教与学的问题并有爱心、有耐心的去实施教育教学计划。

评课感悟

耿天怡 王向华

这次评课参与人员众多,每人都就自己的听课感受都充分发表了意见,针对课前准备、课堂活动、课后作业与辅导进行了认真的探讨,通过这次评课我意识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活动设计合理,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四十分钟的课时可以容纳很多的内容,成为高效课堂。

我们感觉这次评课的形式很好,大家在一起能够充分讨论,畅所欲言,直言不讳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这对提高每位老师的业务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整体来看,两位老师的课堂都能够体现出知识梳理的系统化,思路方法的规范化,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化。

我们希望以后的教研组活动都能更有实效性,多增加如何实施课堂教学的科研性研究,大家多就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切实提高每位老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成绩。

听课感悟

潘宝红

听了骨干教师的展示课,我有很多感悟。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无穷潜力,只要教师肯挖,一定会有令人惊奇的表现,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而要把他们当作有创造性的人去看待,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生机盎然的。另外,听课的人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向别人学习长处,不要认为如果是我,不会这么讲,只有海纳百川,才能不断提高水平和能力。

在教研中想到的……

孟娜

初中语文教研活动在品评两位教师的不同课堂中展开,在总结每位教师课堂的“闪光点”之余,带给我更多的,是对于现有教学方法的启发和思考。

王彩花老师的散文阅读课在课前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充分阅读,运用本学期课本所学的标注符号对不同文本的主旨、段落大意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使得学生在答题之前对文本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提纲挈领式的阅读方法虽然传统但注重落实,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此法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教师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对学生的答题方法及答题技巧的指导,使得课堂目标及操作训练相对集中,从而达到高效。

而对于文本的充分阅读还仅仅是阅读训练的开端,如何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分析题目要求,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将文本信息与题目要求迅速联系,形成简明扼要、规范清晰的答案,还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进一步交流探讨。

梁德秀老师的“十字箴言”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强,是梁老师多年语文教学的精髓。张继军副校长提出的“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在课堂上发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和作文思维训练,则从另一角度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相信在校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初中语文组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行之有效”。

(责任编辑/孟娜)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