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基础,抓落实,促提升 ——初三语文组抗疫期间网上授课工作实录

作者:初三年级部 时间:2020-03-04

【前言】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在这个全民抗疫的特殊时期,作为初三学子的老师,我们的观点和态度是什么?又该如何在这样的特殊状况下进行教学?北外附校初三语文组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尝试多种线上教学平台,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细抓落实,帮助学生稳定基础、提升核心素养,并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关心国家大事,及时了解社会动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公共平台上交流自己的学习感受。疫情既是契机、挑战也是机会,也祝愿处于初三拼搏阶段的同学们,能够抓住这段时光,继续提升自己的脚步,不留遗憾。

【点滴实录】

疫情期间,在跟随海淀区微课学习进度的基础上,初三语文组又根据不同的班况学情与教学内容安排了非常灵活又兼具实效的学习任务。全年级有序地完成了文言文学习专题与重要虚词整理、古诗词鉴赏角度与方法小结、名著阅读以旧带新等主要学习任务;并在其中穿插进行了基础字词落实、古诗文背默、微写作与素材积累等持续性学习任务。在备课组活动中,老师们首先共同学习海淀区下发的教学指导文件与微课视频,制定好一周的教学方案与落实计划,然后再根据班况进行调整,必要时会重新录制视频进行补充讲解。遇到难解决的教学问题,全组集中力量在线上共同探讨,交流教学思路与自己的教学尝试。同时,大家也在备课组活动时及时分享自己获取的各种教学资源,并每天向备课组汇报自己今日的教学内容与待解决的问题,为实现年级的全面进步而努力。备课组长每天都会进各班的班群“云听课”,及时了解各班学习情况。

除此之外,各班还根据学情设计了一些特色学习活动。初三(1)班、(2)班首先开展“我愿意做这样的普通人”写作专题教学,林镜老师要求学生在最近的“抗疫”时事当中,搜集、列举可以表现典型主题或者可以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以作为素材使用。“国难兴邦!生命是伟大的,可比生命更伟大的是灾难面前的英勇无畏!”一位同学在他的感悟中动情地写道。通过这次专题学习,同学们不但收获了知识,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线工作人员冲锋在前的奉献精神。紧随林老师的步伐,其他各班语文老师也同步在各班进行了疫情期间人物事件素材的积累写作教学,并伴有一对一的点评指导。

备课组长耿天怡老师完成了海淀区交付的区级微课——名著阅读《简爱》导读专题的录制任务,并将相关教学经验分享到备课组。在这一专题中,学生不仅可以循序渐进地把握住小说中的重要内容,更能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内功,进行小说阅读方法上的复习。在这一专题学习结束后,耿老师还率先带领同学们在各自的朋友圈写小论文交流话题——“有评论说‘简爱是十九世纪的灰姑娘’,你怎么看?”同学们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不仅学以致用,也真正让阅读走进了自己的生活。

韩丽平老师充分利用学生远程课堂考勤及表现记录表。每天课前10分钟开始考勤,5分钟的课前小测既检验了学生前一天的复习成果,又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语文课堂学习。课上环节清晰,以任务驱动为主,以小组为单位,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统一起来,实行组长负责制,选出最佳成果课上分享。最大程度保证每位学生参与课堂、紧跟课堂,不走神,也推动课堂环节有序有效进行。老师依据发言情况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课后布置检测任务,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并记为小测成绩。课上检测和课后作业都采用线上批改方式,针对学生的答案给出恰当的评语和等级。评选出优秀笔记上传到语文模拟教室,使学生有所借鉴。

任彦老师在教学上以细化的任务驱动为主,着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每项完成任务后有打卡反馈,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交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每位学生参与课堂,营造了学习氛围,狠抓学习任务的落实,提高学习效率,效果较好。教学时老师会及时指出笔记的问题,明确提升方法。并及时表扬优秀笔记,指出笔记的具体优点,给学生榜样的范例。及时将典型的笔记提取到大群学习,以期达到对学社积极的鞭策和鼓励。另外,任老师将每日的笔记评价表格发群展示,以期克服学习的倦怠感或惰性。

郑红艳老师力争教学调控的有效性。义务班班级学情稍弱,网上授课学生的学习状况更是很难监控。郑老师考虑到线上教学对教学速度、教学难度的调控将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她对一堂课的时间精打细算,课前做好流程准备;做好每天学习任务设计;形成师生熟知的课堂模式(前测+学习重点内容+后测);参考前一天学习情况加强板块之间抽查反馈,督促学生跟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在教学难度上,前测设计注重基础多样积累,重点学习内容按区和备课组统一教研安排,后测设计主要关注课堂,兼顾到班级不同层次学生能力提升。其中持续进行的佳作点评环节更是得到备课组的一致好评,并在年级中有选择地开展推广。

现在,初三语文组的线上教学将进入第三阶段。我们会吸取前期的经验教训,继续将工作做实做细、寻求突破,助力孩子们冲刺中考!





3F569

 供稿:耿天怡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