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研活动】强化责任担当,坚守育人初心——我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组“思政课一体化网络研修”学习研讨

作者:赵婉宏 时间:2021-12-07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2021年12月1日下午,我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开展了“清河学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研修”的学习研讨。本次活动由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长刘佳老师主持。

 

张珊老师从四个学段目标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同讲“中国梦”,每个学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小学,开展简单趣味活动;初中,切身体验活动并加以讨论;高中,通过事例思考国家和个人;大学,讲述历史由来、研究前沿思想,凸显深度和高度。思政课一体化内含“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必须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杨海娟老师表示在本次研修学习中明确了‘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主旨、主题、主线,认识到它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意义。她深感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与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她将进一步研究并实施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践行能力,以此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价值。

要落实——这是赵婉宏老师提出自己最深的感悟。她表示会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从三个方面去落实自己的教学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目标,一体谋划“讲什么”;坚持“学生中心”教育理念,一体践行“怎么讲” ;坚持“课程思政”育人格局,一体统筹“讲得好”。扎根三尺讲台,当好思政课教师。



最后,刘佳老师对本次学习进行了总结发言。她强调,上好课是每位教师的职责,老师们要聚焦课程目标,从课程视角、学生立场落实素养目标。公民意识、政治认同等爱国观念要从小培养,在小学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作为一线道德与法治老师,要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教学能力,立足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将生活化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

通过本次学习,老师们受益匪浅,更加坚定了为坚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的信念。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老师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将深入开展生活化课程教学的研究,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加强政治启蒙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供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组 赵婉宏 刘佳)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