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事业发展背景下,我们也要有相应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做好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考。能够让语文知识以更为全面、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高中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在参加了十四五信息技术培训和学习之后,每位老师都有了思想上的切实感受和技术上的有效提升。
12月20日在501教室召开的高中语文组教研活动中,赵璐老师结合自己的信息技术案例设计,与语文组全体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课堂的融合”的案例交流。赵老师从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将多媒体视频王维的《使至塞上》引入课堂,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了愉悦的心理感受,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学习“边塞诗”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在对比鉴赏环节,通过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清晰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项目,小组通过希沃展台,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思考成果。这一环节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从学生角度,能够全面、实时、有序地记录学习过程,展示学习成果;从教师的角度,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实施针对性干预。第三环节运用总结表格的幻灯片展示,由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表格梳理,完成边塞诗歌鉴赏知识的系统性构建。环节四的“真题现场”,直接通过真题进行检测考查,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对学生的思考方法和思考维度进行复习和整理,不仅有知识的系统回顾,更有知识的迁移运用,这是技术支持课堂的讲授和技术支持的测试与练习的实际使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特点的学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明确高中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基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其中,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语文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工具,具有在图、文、声、影像、动画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和人机交互功能的若干便利,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因而在教学上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能够提供动态图像演示,强化直观教学;能够实现快速处理,增大课堂容量;能够实施个别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能够及时反馈信息,有效调控教学程序……种种便捷,如果能够针对语文学科知识的特殊性而灵活、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就能够使其发挥最大的教学效能,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高中语文组全体教师,也会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和具体操作,将语文课堂和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合,形成“有趣、高效、开放”的理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