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研究】“双减”赋能,骨干引领——六年级部开展骨干教师公开课展示活动

作者: 时间:2022-03-30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打造附校高质量课堂,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促进教师共同成长,六年级部开展了骨干教师公开课展示活动。

本次活动中,我校六年级部五位骨干教师分学科执教了公开课。他们虽风格各异,却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娴熟的教学技艺,为听课教师们呈现了一场教育教学的盛宴。

 郭茂林老师执教《匆匆》第二课时,充分展示了高段阅读教学的课堂魅力。他创设阅读情景,明确阅读任务,从课文的问句入手,让学生从课文的内容展开思路,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郭老师以课堂学习单为抓手,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习作表达的过程,课堂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黄微微老师执教《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一课。纵观整节课,黄老师紧扣文本脉搏,彰显名著特色,品悟语言韵味,赏析人物特点,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课伊始,黄老师以妙设“情节梯”的方式,引领同学们初步品味人物形象。借助“汤姆索亚是个怎样的人?”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聚焦情节探究人物形象,深入剖析文本,感受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手法之美。借助“汤姆哄骗伙伴刷墙”的电影片段,深深抓住学生的心。随着教学板块的逐个推进,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如甘醇美酒,愈酿愈烈,同时“以一课带一本”,极大调动了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


冯峥老师执教数学课《变化的量》。他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初步理解量的变化,体验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互联系、变化的量,为学生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好了铺垫。通过大量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体验变化的量,使学生从感性经验系统逐步理解内化概念,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和提升,润物无声中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柏庆杰老师在她执教的《比例的应用》这节课中,以物物交换情境切入激发学生的思考,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采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索发现,总结出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数学活动更具有实效性,更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高雪莹老师授课内容为《剑桥6Unit6 CLIL Popular music,本节课是英语语言与音乐的跨学科结合,阐释流行音乐的不同风格。教学中高老师首先通过本单元歌曲导入课外活动话题,组织学生谈论课余生活所做的活动。她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并完成活动单的形式学习流行音乐的不同风格——pop, opera, jazz, rock, rapbeatbox,并在讲授过程中分别播放经典流行音乐视频,在音乐氛围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风格及其特色。阅读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练习,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文章及音乐风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创编节奏,感受音乐的韵律和节奏。她的课堂教学形式活泼,课堂氛围轻松活跃,通过课堂活动学生有效习得了音乐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也理解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课堂上学生在音乐中积极参与,常常跟随不同风格音乐舞动起来,表现出一定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了本节课教学目标。


每一节展示课后,授课教师都会从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到课堂落实的得与失,与听课教师进行总结交流。参与听课的教师分享各自的听课心得感悟,努力践行“听评相长”的理念。

此次活动既是骨干教师个人积淀、教学技能、学科特色的展示,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观摩提高、交流研讨的平台,特别是给青年教师在教学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范例,在传帮带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研讨中实现一线教师的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六年级  郭茂林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