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开始我们初三语文组就确定了研究课课题“基于作文训练中的学法指导的研究”,我在“作文升格”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这节课就是这些尝试的小小总结与汇报。
学生进入初三年级后,课业压力加大,愿意在语文学习上花时间和精力的同学并不太多,有学生开玩笑地说道:语文是主科中的副科,副科中的主科。而作文写作更由于缺少了阅读积累这一源头活水,相当部分的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升反降。面对这种情况,想方设法为学生挤阅读时间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种方法,但总体来说操作性不强。因此,利用好己学文章,以旧带新,成为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
为完成这一目标,我细致分析了学生习作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同时研究了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确定了作文的系列升格教学课。从结构的角度将文章划分为开头、中间、结尾,并给以“凤头、猪肚、豹尾”传统标准。就“猪肚”的充实,又从写作内容的角度划分为“人物”“景物”“场面”“事件”,其中,前三者是“零件”,为“组装”后者作铺垫用。在前三者的升格课中,我筛选以往所学经典篇目中的经典段落,带领学生分析这些段落的共同特点,以达成优秀写作的共同标准,并给以相应的命题小片段练习,收效还是相当不错的。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了不少优秀之作。这就达到了作文升格的“逐个击破”的阶段目标了。
之后,我布置了一篇题为《一件小事》的习作,审题没有设置任何障碍。可学生的习作不尽如人意,问其原因,答曰:一是时间不够,再则在文章中不知哪里可以用到所学的描写。于是,我根据这一学情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一是用杜枚的《清明》诗和自创的打油诗进行比对,分析两首诗产生差距的原因就在于打油诗缺少传神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借以让学生明确这些描写的缺失对文章表现力的影响。二是点评学生习作的整体特点,指出其在选材上的优点,但描写明显不足。三是展示学生待升格的原习作,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哪里是环节的关键点,可以增加哪种描写,增加这些描写的目的并尝试用形容词+名字的形式概括这些描写的内容。意图用这样的方法集思广益,运用所学,理性强化。四是引导分军合作,选择修改点进行修改,展示修改成果。 要求每军共同写,一人读,一人分析描写具体化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呈现修改结果,使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描写的效果,共同强化所学技能,形成能力。五是总结课堂所学,总结文章升格的方法,就是综合运用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景描写,来实现充实“事件”的效果,使事件具体,形成理性认识。
由于课堂环节设计比较合理,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容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且修改成的片段也综合反映了前段时间所学,既有形象描写的添加,也有理性的准确分析,完成了作文升格的教与学的完整过程。
在本课中,因为主要是完成充实事件的教学目标,对文章的立意并没有过多涉及,但在教学难点的突破设计上却涉及到了此点,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引起我的充分重视,所以利用议论抒情而使文章立意深刻这一点没能在课堂上实现。实际上,老师如果在此处用三点句点拨一下,也是可以完成的。但由于我自己的疏忽,只能将此点的解决留待下一节课上了。
此外,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在课下习作中也能保持课堂上的写作敏感度与集中度,以少而精的练习达成较高的习作水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呢?是不是说不管课时如何紧张,还是要抽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习作,以形成紧张习作的“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