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教学反思

作者: 时间:2015-06-03

《东施效颦》授课反思

——探究文言文如何一课多得

王宇

课堂的“活”,基于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取相关枝系的更多知识。此次对《东施效颦》一课备课的初衷是“上出文言课的味道,彰显高学段语文的特色”。综合归并为以下六点:

一、重旧知积累

入课读一读“买椟还珠、囫囵吞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等20余个由寓言衍生的成语,自然引出同是出自寓言的《东施效颦》,既回顾了所学又无形地为成语归类,一举两得。

二、重文学背景

为便于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由难变易,学文前以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庄子,指名作为庄子之得意门生,拜读资料袋知道其主要思想和著作。又以不得不知一本书——《庄子》引出“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的名言,让学生小试牛刀走进文言之境,由浅入深进入本文的学习佳境。

三、重结构划分

无论古今文均有层次结构之别,让学生按事分出起因、经过、悟理,使逐层解读文本达到了明朗化,为孩子当堂理解和背诵此文提供了依据扫清了障碍。

四、 重多元教学

(1)入课游戏,对高学段孩子也同样不可小视。随机指一名同学根据“欣喜若狂、悲喜交加、矫揉造作”成语分别做动作,另一位同学依次学做。做者是惟妙惟肖,看客更津津有味。借势问本文中哪个字含有模仿之意思,即为“效”字,巧妙解题“东施效仿皱眉的西施”而是矣。

(2)配乐诵读,是孩子体会古文古韵绝好的辅助手段,从孩子的第一次平淡诵读,在“如来一叶”悠悠筝曲的伴和下,每个孩子达到摇头晃脑,低吟浅读,自己都感到有了几分模样的陶醉,显得如此地轻巧。

(3)丑人见而美之,特指三名男孩子,体会见到美人之后那份“美”,很快便彰显出了层次。丑人效仿,样子做到,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后,flash《东施效颦》中的丑女形象,使学生无不生畏。涉及到的古今义不同之词“挈妻子去之走”中的妻子,老师请一个男生在大家的旁白中表演,首先问他想选几人参与,他说两位(一个妻子,一个孩子),王宇老师见无人愿做其妻,便主动担当重任,师生共同完成下引得孩子会心一笑,相信每个孩子都记忆犹新地领会了妻子的古代之意。

五、重高效拓展

(1)体会美之时,自然插入了行文整齐的《陌上桑》一词,带孩子感受“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的采桑民女的古典精致之美;深切感受”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使君”的痴迷神态。顺理成章引导孩子想象出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的倾国倾城之绝世风华,也不难了解到丑女效仿意愿之强烈。

(2)追加《邯郸学步》一文,PPT中仅一行字的呈现,再度让学生知道文言文表达之精炼。稍给一些特殊字的注解,学生试借助注解和自己所学当堂译文,学生颇有成就之感。两文对照后,孩子们对于寓意的挖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六、重学知检测

课堂检测以

(1)这本书我知道——填空形式先解决本文涵盖的文学常识

(2)特殊字义我知道——让学生把“妻子、其理、美之”等古今不同含义的词语,进行了整体梳理,加深了印象

(3)句子我会译——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逐一翻译成白话,大家共同回顾

(4)当学生很快背诵下全文时,王宇老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提出“背诵的最高境界是——达到朗读之风范。”于是每个学生深情吟诵,能感受出他们在理解后的那份情绪。

这节课是在文言文教学上的一次新尝试,也可以说是一次大容量的突破。将群策群力,在教研之路上继续探究,争取上出高质量的,带有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